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杨富祥:守护天路 用坚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2:59
导读:杨富祥,1982年7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2003年10月入党,现任武警部队青海省总队执勤支队某大队大队长。他扎根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15年奋斗在青藏铁路守护线上,累计巡逻

  开篇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今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他们把忠诚书写在三尺讲台、雪域高原、大洋深处、万米高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12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杨富祥,1982年7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2003年10月入党,现任武警部队青海省总队执勤支队某大队大队长。他扎根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15年奋斗在青藏铁路守护线上,累计巡逻3万余公里,带领官兵坚守岗位、赤诚奉献,排除山体滑坡、铁路落石等险情100余起,守护15万余趟列车安全通行。

荣誉见证:

  2016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优秀基层主官”;

  2017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

  2021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入伍以来,他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大队驻昆仑山中队被武警部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杨富祥带领战士在三岔河特大桥巡逻 图源:央广军事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条运行环境最为恶劣的高原冻土铁路,承载着3/4进出藏物资的运输重担。

  那一年,原本被分配到机关当参谋的杨富祥,主动向组织申请:“我志愿到海拔最高、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站岗执勤!”他来到海拔4050米的三岔河特大桥巡逻中队担任排长,成为一名“天路卫士”,和战友们一起守护青藏铁路,确保铁路线的安全畅通。

  三岔河海拔约4050米,植被罕见,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面的60%,就算是夏季,仍不时飘起大雪。杨富祥永远忘不了他的第一次巡逻:才走几步,就头疼欲裂,心脏猛跳,脚下像踩了棉花。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缓不过神。

  杨富祥一向身体素质过硬,原本是自信满满,如此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受到了冲击,思想上也有些迷茫。可就在第二天,当他再次踏上巡逻路,一列火车从身旁铁路驶过,司机鸣笛向官兵们致敬时,他的低落情绪一扫而空,重新振奋起来。“就在那个瞬间,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杨富祥回忆道。

杨富祥带领官兵检查铁轨道钉。图源: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

  从此,杨富祥在这片荒凉之地扎下根来,忠诚地坚守在铁路沿线。除了站岗上哨,官兵们一周要巡逻三四次,巡逻线一直延续到海拔超过4900米的风火山隧道。杨富祥成为大队长后,仍会主动担任巡逻小队队长,保证在大雪时期也不减少巡逻次数,按时带领官兵一步一步翻山越岭,巡逻铁路沿线。雪太大的地方,他要求巡逻小队队员必须手拉着手,有时还要准备一根绳子系在腰间,连成一串,“不然稍不留神,就有人滚下去了”。有时候,狂风伴随着高原气候和没膝的积雪,让人在风中寸步难行。杨富祥就以身作则,以匍匐的姿态前进,对每个道钉继续检查。战士看到大队长如此负责,也纷纷紧随其后。

  在环境恶劣的青藏线执勤,除了需要克服日常的危险和困难,还经常要面临一些紧急事件。

  2014年6月,昆仑山隧道口发生山体滑坡,巨石和泥沙把铁路轨道掩埋了20多米,严重影响到青藏线的运行。杨富祥带领官兵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这时候距离下一趟列车驶来,只剩下50分钟,不及调动大型机械设备了。

  “跟我上!”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杨富祥抄起铁锹,第一个冲进去。暴雨倾盆,海拔近5000米的隧道口,30余名官兵不顾寒冷缺氧和不断滚落的碎石,肩扛手抬、打桩拉网,甚至直接用手刨,碎石割得手上全是口子。杨富祥在右腿被滚落的石头砸中受伤,但即使这样,他仍旧继续清理任务,对官兵说“别管我,抓紧干!”最终抢在火车驶来前几分钟,将石头和泥沙全部清理完毕,保证了列车的安全通行。

  2015年9月,一头野牦牛突然受惊,撞破围栏闯入铁轨,“发疯似的四处乱窜”。眼见列车正疾驰而来,杨富祥不顾危险,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了过去,死死拧住牛角,其余战士一拥而上,用绳索拴住牛脖子,合力将野牦牛拉出了铁道。杨富祥快速反应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剧烈的活动在高原上已经是突破身体极限,放松下来的一瞬间,直接晕倒在地。等他苏醒过来,一边说着“幸亏把牦牛赶跑了!”,一边慢慢站起来,又重新加入了巡逻的队伍。

  15年来,杨富祥在青藏铁路守护线上累计巡逻3万多公里,排除山体滑坡、铁路落石等各类险情100多次,守护15多万趟列车安全通行。他说:“我们大队主要担负着昆仑山段的守护巡逻任务,这些年三岔河、沱沱河、昆仑山隧道待下来,看着一列列火车从我们身旁安全通过,就真切地感到,我们在这里的坚守很值得。”

青藏公路109国道上因暴雪被困的车队。图源:央广军事

  昆仑山气候变化难测,沙尘、飞雪、冰雹往往不期而至。杨富祥所在大队山脚下的109国道坡度大、弯道多,交通事故频发。为了避免群众在无人区发生事故险情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杨富祥和战友制作了15块“助民牌”,立在青藏公路边显眼的地方,标画出指向哨所的路和营区电话,旁边写上“有困难找武警”。

  2015年3月5日是元宵佳节,营区里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有人求助,一辆小轿车因下雪路滑不慎冲入河沟。杨富祥火速赶赴现场救援,带领官兵砸开变形的车窗,把车上乘客营救出来。初春的昆仑山,依然朔风凌冽,寒意刺骨。官兵热情地招呼3人到中队取暖、休息。司机杨师傅拉着杨富祥的手说:“见到武警战士,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2018年1月,昆仑山口突降大雪,300多辆车被困。到了第二天夜里,有的车里仅存的食物已经耗尽了。杨富祥带领战士顶风冒雪,挨个慰问过路司机,将山上储备的高原药品和补给送给司机。

  这些都是哨所封山的储备,但他们毫不犹豫地贡献出来,一趟趟运送给滞留旅客。到后来,干脆把锅也带了下去,“在路边煮一些热的东西给旅客吃”。他们为司机煮了5大锅方便面,来回跑了近20公里路。司机们纷纷掏出现金表示感谢,但杨富祥和战友们分文未取。“身为人民子弟兵,就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杨富祥说。

  无论何时,只要求助电话“叮铃铃”响起,哨所都坚持做到“有求必应”。这些年,杨富祥带领官兵参与车辆事故救援43起,救助被困群众120余名。现在路过的司机都知道,有困难找武警,有军人在这里驻守着。很多经常跑109国道的司机把杨富祥和官兵当成朋友,有时路过还专门给送来瓜果蔬菜。驻地营区挂满了锦旗,每一面都是一次救援,一份真挚的感谢。

图源: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

  今年新兵下队后,各中队组织战术动作训练,一个“卧倒、出枪”的动作,练了整整一天都不得要领。杨富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把部队带到水泥地上,“请看我给大家做示范动作。”他干净利落,一连做了6次示范动作,又开始讲解动作要领。这时,细心的官兵发现,杨富祥的膝盖上磨破了5个小洞,还渗出了殷殷鲜血。“大队长,我们都看清楚了,我们一定按您教的要领好好练”。

  杨富祥当兵的地方,也是他父亲曾经当兵的地方。参军入伍离家时,当过兵的父亲的嘱托:“咱杨家人,当兵就要当个好兵。”

  当兵就要当精兵,当将就要当良将。当他胸前戴着党员徽章,走上高原哨所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在这里服役,躺着都是一种奉献。杨富祥却反问:“躺着能打胜仗吗?”作为一名军事主官,他深知“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刻也懈怠不得”,带领官兵在环境恶劣的昆仑山上“执勤守隧”,责任尤其重大,必须练就过硬本领,遇到突发情况才能从容应对。

图源:中国军网

  青藏线条件艰苦,练兵更不容易。杨富祥决定从挑战恶劣环境、提升官兵训练水平做起。他把目光瞄准实战化训练,将“精武强能”深深镌刻在军旅生涯。这些年中,杨富祥多次参加比武,被武警部队表彰为“优秀四会教练员”。

  体能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心肺功能是高原体能训练的关键。几年来,他针对高原气候特点,带领官兵相继摸索出了由室内到室外渐进性适应训练、恶劣天气实战化专项训练和情况处置梯次增援法等许多宝贵的经验做法,还探索总结出官兵易接受、易操作的“闭气练习”“腹式呼气”“厌氧对抗”等体能训练法,帮助官兵有效提高了高寒缺氧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综合身体素质。

  一次射击训练后杨富祥思考到,在大风大雪环境下,官兵追击不法分子,视野受限容易影响射击精度,实战中,往往需要通过过硬的近身格斗才能一招制敌。于是,他向上级提出建议并被采纳,在中队成立了擒敌突击班,重点开展格斗训练。

  而今,支队在青藏线各营区建起了一座座训练馆,各类训练设备一应俱全。“在室内训练场训练1个小时,我们感觉浑身轻盈。”官兵们的抗缺氧能力和体能素质得到全面加强,在执行任务中,出现冻伤、摔伤、肌肉拉伤等情况明显减少,擒敌术、体能等一批课目训练质量也明显提高。

官兵搀扶着通过险峻地区 图源:央广军事

  2020年底,适逢新兵下队,杨富祥担任全大队的新兵专勤专训总负责人。他的腰曾受过伤。在新训场上,站的时间久了腰疼得厉害,他就不时调整双脚或是用手撑着腰稍微休息一会……一名新兵说:“大队长,您坐着歇息会儿吧。”杨富祥摆摆手:“我还是在旁边看着放心,你们什么地方有问题,我都可以及时纠正。”

  “我们这里很寒冷,但也很温暖;很艰苦,却也很值得。”杨富祥常说。担任大队长后,杨富祥和教导员彭涛商量,由于所属各中队距离很远、很分散,他们俩便分开实行“周住一队、月轮一圈”的办法,“爱兵就要和兵在一起”。

  杨富祥爱兵。新兵说,他爱兵像爱孩子;老兵说,他爱兵舍得出命。

  那年隧道西口山体滑坡,杨富祥和中队官兵用铁锹和镐头,争分夺秒清理铁轨上的泥沙。突然,山上石块滚落,杨富祥一把推开身旁的战士,自己却被石头砸中,小腿鲜血直流。

  在某次反恐实战演习中,一名战士在与“恐怖分子”展开对抗时,脚下踩空。眼看战士就要摔在石头上,杨富祥一个箭步迈了上去,将他抱住,自己却狠狠地撞在了石头上。等指挥完战斗,卫生员上前扒开杨富祥的衣服,肋骨上一片血印斑斑。

  战士唐永强永远忘不了那个隆冬的清晨。当时气温骤降至零下15℃,杨富祥带领着他们全副武装,踩着没膝的积雪,踏上了每天例行的巡逻路。“风急雪狂,人根本站不稳,雪花冰粒直往脖子里钻,大家紧紧地裹着衣领、捂着棉帽,艰难跋涉。”唐永强突然脚下一滑,身体被狂风吹得向后倒去,眼看就要滚下山坡。“杨队长一把抓住我,自己却因惯性摔倒,眼角被利石划出一道口子,血刚冒出来,就立即凝固了。”事后,杨富祥只对伤口稍作处理,又带领战士迎风冒雪向下一个巡逻点进发。那天归队时已是深夜。

  这些年来,杨富祥带领官兵,叫响“一颗红心两只手,艰苦奋斗样样有”的口号,在高寒缺氧的无人区站稳了脚跟。他们一起修整山路,让给养车可以直达中队营区,结束了遇到恶劣天气,补给只能靠人力搬运的历史;他们一起改善营区设施,建围墙、挖地窖、购置净化消毒设备,在昆仑戈壁建起了第一个大棚温室,种出了第一批新鲜蔬菜,结束了官兵吃冻肉、咽干菜的历史。

  杨富祥总是想方设法让营区更温馨一些,让部队官兵生活得更舒适一点,让官兵们愿意在高原扎下根来,安心服役。这些年,他带出31名标兵,帮助13名战士提干考学。最令杨富祥感到骄傲的是,他带的兵还没有一人主动申请调离青藏线。

图源: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

  怀抱着“留下来,坚持下去,不辱使命”的信念,杨富祥把根深深扎进无人区的冻土层。从海拔4050米的三岔河,到4533米的沱沱河,再到4868米的昆仑山,15年来,他在高原越走越高。

  由于长期处于缺氧环境,杨富祥脸上有了“高原红”,指甲也开始凹陷,身体的健康开始需要吃药维持。组织上曾提出,调整他到海拔低一些的单位任职,杨富祥却说:“高海拔地区情况复杂,我最熟悉,让我留下。”

  跟随杨富祥踏上云端哨所,抬眼望去,雪山之巅“挂”着一幅中国地图和一面党旗。杨富祥和战友们用红色砖块勾边、用青色石头垒砌出地图和党旗,也把使命和责任牢牢刻在了心上。

  杨富祥说:“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讲贡献。”燃烧热血、激扬青春,他用坚守书写着高原军人的忠诚与担当,用拳拳丹心和铮铮铁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恪守职责,为广大官兵树起了榜样、立起了标杆。

  精神的薪火相传,迸发强大的力量。杨富祥的事迹在新一代青年军人的心中埋下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理想火种。更多的战士在分配时主动申请,来到海拔4868米、武警部队海拔最高的固定执勤点——昆仑山隧道2号哨,用奉献续写奋斗故事。

  “也许有一天,我会不得不离开这里。但不管身在哪里、担任什么职务,我都会尽好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军人的责任。”杨富祥说。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报、央广军事、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光明网-光明日报、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等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