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洪峰:邱少云班走出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2:59
导读:张洪峰,1972年出生在沂蒙革命老区,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10月入党,现任甘肃省张掖军分区大校副司令员。1993年执行任务中,他为保护战友和群众生命安全身负重伤,失去左手和右眼。

  开篇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今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他们把忠诚书写在三尺讲台、雪域高原、大洋深处、万米高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12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张洪峰,1972年出生在沂蒙革命老区,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10月入党,现任甘肃省张掖军分区大校副司令员。1993年执行任务中,他为保护战友和群众生命安全身负重伤,失去左手和右眼。近年来,身残志坚、初心不改,满怀热情助力群众脱贫攻坚,担任甘肃省秦安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期间帮扶1个贫困镇、3个贫困村,协调做好改善基础设施、产业扶持、帮建支部等工作,推动帮扶镇村实现整体脱贫。

荣誉见证:

  1994年被原兰州军区授予“人民卫士”荣誉称号、获二级英模奖章。

  2008年荣获原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八一奖章”,被邀请参加残奥会开幕式。

  2014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联合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作为军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以《活出军人的风采》为主题进行了汇报。

  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

  2021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

青年张洪峰。图源:甘肃卫视

  那一年,张洪峰21岁;那一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那一年,他永远失去了左手和右眼。

  1990年,18岁的张洪峰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国防绿,被分到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的九连邱少云班。班上有一个铺位永远是邱少云的,而张洪峰就睡在他的上铺。连队每天点名第一个就是“邱少云”,全连齐声答“到”。每次完成重大任务,都要给老班长敬上一杯庆功酒。英雄人物的气息、英雄连队的氛围时刻感染着他、激励着他,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在血液里流淌。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要像老班长邱少云那样牺牲自己……”28年前,张洪峰三次写下请战书,强烈要求到最危险的地域执行任务。

  1993年10月7日,是张洪峰永生难忘的一天。当时,他随连队奉命处置一起突发事件,一颗不法分子自制的土炸弹冒着青烟从天而降,落在战友黄其光脚下,30多名战友和无辜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张洪峰一个箭步冲上去推开小黄,一边大喊“卧倒!”一边抓起炸弹往外扔,出手的一刹那,炸弹爆炸了。他的左手被炸掉,右眼球被炸碎,脸部缝合49针,因为失血过多,血压多次为零,先后报了3次病危……经过4天3夜的抢救,才最终保住了生命。

  醒来时,躺在病床上的他询问医护人员的第一句话,不是自己的手和眼睛怎么了,而是自己的武器还在不在?战友和群众有没有受伤……

图源:中国军网

  成就英雄是瞬间壮举,考验意志是漫长历程。

  张洪峰在受伤残疾后,想到自己年纪轻轻竟成为需要组织和家庭照顾的累赘,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冷静下来,他下定决心,别人两只手能做的事,自己一只手也要做到。张洪峰说,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和“逃避”!邱少云班没有软骨头!他不但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出生命的亮色、活出军人的风采!

  回到连队后,以前轻松自如的小事变得异常艰难。正常的生活训练,是他要跨的第一道坎。打背包,张洪峰膝盖、牙齿、左臂一起上,背包上到处是嘴角和伤臂蹭出的血迹;练匍匐,训练量每次都是别人的两倍以上,常常是手臂和膝盖的伤疤还未愈合又被磨破;拉单杠,他从一个不能拉到单臂引体向上16次,达到了双手的优秀成绩。张洪峰为了啃下400米障碍这个硬骨头,晚上练单臂俯卧撑,中午和周末跑到训练场反复练习,记不清摔了多少次、流了多少血,只记得考核通过那天,战友们一次次把他抛起。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不到一年,他的训练课目全部达到优良成绩,手榴弹投掷名列全师第4名。

  “可以有残缺之躯,但不能有残缺之志。”张洪峰说,要敢于跟自己“过不去”,勇于与困难“拼刺刀”。有一年,部队担负青藏高原光缆施工任务,张洪峰所在的连作为尖刀连,承担唐古拉山上任务最艰巨的50公里地段。施工地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很低。当时大型机械用不上,只能用双手锹挖镐刨。张洪峰单手用不了铁锹,就把锹把锯掉一节绑在左臂上,配合右手施工,尽管手臂无数次磨出血泡,但他每天第一个上工地,最后一个放锹镐,一定会完成和其他人同样的任务量。在高海拔施工,比劳累更可怕的是高原疾病的威胁,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夺去生命,张洪峰曾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义无反顾坚持工作,直到三个月后施工任务胜利完成。

  “身体特殊,身份不能特殊;身有缺陷,素质不能缺陷;身体功能弱,军人的精气神不能弱!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百倍努力。”张洪峰说。凭着不服输的劲头,他从基层排长、旅团机关干部、军分区副司令员等多个岗位一路走来,能吃苦、不怕难,敢打硬仗的战斗作风一直未变。

张洪峰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一起探讨花椒培育技术。图源:新华社(张仲海 摄)

  2017年6月,张洪峰从作战部队交流到甘肃省秦安县人武部任职。秦安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作为人武部政委的张洪峰与其他县级领导一道负责包抓所属乡镇的精准扶贫工作。

  秦安县委统考虑到张洪峰身体残疾,计划安排他去扶贫任务较轻的镇。张洪峰听说后,急忙找到县委领导,言辞恳切地说:“军人就应当冲锋在战场,我虽身残,但打硬仗、啃硬骨头是我的强项,请组织把我安排到脱贫任务最重的王铺镇,我最合适!”架不住张洪峰再三请求,县委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

  “王铺梁,北风狂,吹干了草,冻死了狼”,这首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谣,道出了王铺镇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秦安县五个未摘帽的贫困村,有三个在这个镇。

  张洪峰带人爬坡翻梁,几个月的时间踏遍了王铺镇的村村落落。他组织群众集思广益理思路、定规划、选项目,提出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种植产业,推广发展花椒、苹果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然而,种惯了马铃薯、杂粮的乡亲们认为种植花椒、苹果周期长见效慢,很多人当场表示反对。

  张洪峰不气馁,带着镇干部积极为村民讲解政策、算账对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白天地头讲、晚上入户谈……被张洪峰“磨破嘴、跑断腿”的诚心打动,最终有50余户群众答应试种几亩花椒。为确保试种成功,张洪峰请来技术员讲课,找种植行家指导,春去秋来,一树树红玛瑙似的花椒令人欣喜。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农产品虽然获得丰收,但当地山高路陡,行车困难,外地商贩进不来,花椒运不出,这可愁煞了椒农。

  修路是唯一的出路,但最难也在修路。张洪峰多方协调寻找项目经费支持,找城投公司争取水泥和沙石料。道路开工后,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他每天都盯在现场搞协调、抓监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不上热饭是常有的事。两年多来,张洪峰累计下乡百余次,先后10多次跑到省市县三级协调专项资金,为村民修建了17.3公里的产业路,打通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实现稳步增收。2019年年底,王铺镇实现整体脱贫。

张洪峰与驻地群众交流。图源:中国残联网

  入党28年来,张洪峰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为民宗旨,一心向党,赤诚为民。

  危险时刻,他永远是那个敢于冲在前面的人,和当年负伤时一样,把群众护在身后,把危险留给自己。2018年7月9日晚,秦安县普降暴雨,正在王铺镇查看灾情的张洪峰,突然接到电话:县城某地发生山体滑坡,请人武部组织力量救援。

  张洪峰立即往回赶,同时命令民兵应急分队火速集结展开救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还有8名群众困在半山坡的土坯房内。此刻,被雨水浸泡多日的山体已松软,不断有土石掉落,情况十分危急。“一定要把人救出来!”张洪峰组织民兵连续施救3次未果,又搭起6米高的梯子准备再次施救。

  满脸雨水的张洪峰右手紧抓着梯子扶手一侧,用残缺的左臂贴身紧扣梯子另一侧,带头往上爬。他说:“我是指挥员,必须先上去!”张洪峰爬上山坡,上前抱住一位惊魂未定的老大娘说:“不要怕,我是当兵的,来救你们了!”听到这话,老人才安下心。群众一个个顺利撤出,当他们带着最后一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没多久,半山坡的土坯房瞬间被泥石流冲毁了。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在张洪峰看来,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我军政治本色,关系到党和军队的形象。“只能给党旗添彩,决不能抹黑。”张洪峰常说,为群众多做事就是报党恩。

  2018年,张洪峰在下寨村驻村帮扶期间,发现村里的学生每天天不亮就要赶往学校。沿途山路崎岖不平,孩子们常因看不清山路摔跤,甚至有生命危险。张洪峰与县武装部的同志商量,决定拿出10万元,在通往学校的山路上安装20盏路灯,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为了不让孩子因贫辍学,10余年来,他先后资助了9名贫困学生,协调80.58万元为214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

  2019年的一个雨天,张洪峰从县委开会回来,碰到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蹒跚走出人武部。张洪峰追上前询问,得知这位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因申请补助需要到街上复印资料,他热情地把老人请进接待室,并安排人员帮助把事情办妥。事后,张洪峰要求人武部同志树牢服务意识,不要让群众多跑路。

  这样的事还有不少。烈士郭旭的父亲双腿患风湿病,张洪峰每次下乡都会给他捎去止痛药膏;山路上,若遇到同向而行的群众,就会停车捎上一程……驾驶员杨杰对张洪峰的做法很是感慨:“都说领导干部善于抓大放小,但在他的眼里,群众的事没有大事小事之分。”

张洪峰给残疾群众送药品。图源:新甘肃客户端

  7月上旬,已升任张掖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张洪峰,特意和秦安县人武部军事科科长吕彦涛一起来到“穷亲戚”李小花家,为她送去新拐杖和膏药。“我虽然离开了秦安,但一直放心不下你的伤病,有什么困难可以继续找我,还有吕科长。”这是一场特殊的交接,虽没有仪式,但满是深情。

  李小花是秦安县王铺镇师山村村民,患有风湿病,腿脚行动不便。张洪峰任县人武部政委期间,每次下乡都会到她家里嘘寒问暖,给她送去一些药品。李小花说:“张政委自己受过重伤,更能理解我的病痛。”

  张洪峰对群众大方,对自己却有些“抠门”。他的左手臂因截肢血液循环不畅,遇到冷天,就像蚂蚁咬一样奇痒难受。为了保暖,母亲为他缝制了一只羊皮绒暖袖。暖袖用了多年,皮都磨薄了,他也不舍得花钱换新的。张掖军分区领导介绍,“张洪峰虽然身体残疾特殊,但他从不把自己看作是‘特殊人’,有的却是对群众的特殊感情。”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28年来,张洪峰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大校军官,一直以冲锋的姿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他说,“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就是要冲锋在前、吃苦在前,为人民服务!军人承载着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无尚荣光,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是要用生命和热血,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央视网、中国军网、中国残联网、新甘肃客户端、甘肃卫视、中国国防报、科技日报、甘肃日报、沂水发布等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