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曾文龙:决胜无形战场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2:59
导读:曾文龙,1980年出生四川中江的一个小村庄,1999年5月入党,1999年9月入伍,现任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业务室主任。他坚持聚焦服务军事斗争准备深研制胜机理,紧盯新质作战领域前沿攻坚克

  开篇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今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他们把忠诚书写在三尺讲台、雪域高原、大洋深处、万米高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12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曾文龙,1980年出生四川中江的一个小村庄,1999年5月入党,1999年9月入伍,现任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业务室主任。他坚持聚焦服务军事斗争准备深研制胜机理,紧盯新质作战领域前沿攻坚克难,先后14次赴高原一线执行任务,累计时长67个月,行程10余万公里,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上百次,取得大量实用管用成果,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撑。

荣誉见证:

  2010年,曾文龙参与研发某新型指挥信息系统,负责系统军事需求论证、程序研发质量管控和装备联调联试。该系统在2012年被评为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采集的数据、形成的成果获全军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多项成果填补了战区和全军空白,为联战胜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入伍以来,曾文龙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为部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曾文龙在基层任职;图源:西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曾文龙出生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这里是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家乡。小时候,他经常听父辈们讲黄继光的故事,也经常去黄继光纪念馆参观,英雄的壮举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一直想参军报国,“百战沙场是英豪!”

  1999年高考,曾文龙的成绩高出四川省重点线40分,可以报考许多“985”“211”等地方重点大学。然而,曾文龙却对父母说:“我想上军校,这是我的梦想。”

  当时,海湾战争中出现的信息作战新变化一度引起热议,曾文龙对这一全新领域充满兴趣。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原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而专业则锁定为电子对抗专业。

  电子对抗这个专业,通俗来说,就是利用电磁波这个手段去阻断、削弱敌方的通信、雷达等电子设备的使用,降低它的使用效能,让敌方变成“瞎子”、变成“聋子”。现代战场上,围绕电磁环境博弈形成的制电磁权,已经成为作战双方激烈争夺的新“制高点”。

年轻时的曾文龙。图源:西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毕业分配时,曾经向往都市繁华的曾文龙犹豫过、纠结过。由于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曾文龙可以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也可以去全军知名的科研院所,但高中时就已入党的他,主动递交了赴边申请书,“军人生而为打仗,当兵就要上战场,我志愿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后来,曾文龙虽未能驻守边关,却留在艰苦的西部,扎根于基层部队,写在赴边申请书里的铿锵誓言深深融入他的军旅生涯。  

  “信息化联合作战中,谁能夺取战场制电磁权,谁就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战争主动。”曾文龙每天都干劲十足。对他而言,执电磁之干戈,守无形之防线,在联合作战条件下遂行电子对抗保障,既是青年时的兴趣,又能与军队的打赢需求契合在一起。

曾文龙和战友一起向海拔更高的点位行进。图源:西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曾文龙最初负责某数据采集任务。高原高寒地区是电子对抗保障力量的主阵地,也就成了曾文龙的“主战场”。数据采集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一直都是在高原腹地进行,执行模式基本是蹲守在设备面前,等待屏幕中信号波峰的出现。受地形、天气、设备等影响,有时连续蹲守十几天也一无所获。

  曾文龙研究发现,地理位置对数据采集的效果有较大影响。“这个地方采集不到就换个地方,我就不信搞不定! ”他决定动起来,不再固守一地等待数据,而是扩大范围、提升高度,打起行囊“追”数据。

  这条路不是没人想到过,只是路途太过艰险,很少有人愿意尝试。高原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一天之内的温差可达35℃左右,在平坦地域徒步行走就相当于在内地负重30斤,再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器材爬山,去挑战“生命禁区”,要面对的困难简直难以想象。

  “西部戍守高原边关,任务地域在哪儿,工作的着力点就应该在哪儿。别说是‘生命禁区’,就是掉脑袋也得往上冲啊!”曾文龙决心要试一试。他和队友将仪器拆分,每人负重20多公斤,目标海拔4480米。高原天气变化莫测,有时一天之内要经历“四季”,队员们顶着烈日、暴雨、冰雹、飞雪的轮番考验,手脚并用在陡峭山路上艰难前行。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路越走越荒凉,心却越走越坚定。“这个方向选得对!”曾文龙和队友们风餐露宿几十天,最终寻得10余处极佳点位,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

曾文龙在高原上边吸氧边工作。图源:西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几年间,曾文龙的足迹踏遍了西部边防一线最高、最远、最艰苦的阵地和哨所。“常人所说的‘生命禁区’泛指高原,而我们的任务地域,除了是高原的高山,还几乎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连路都没有。”听着狼嚎入眠,连续45天不理发不洗澡,一个月的时间餐餐方便面……这些经历对于曾文龙不过是家常便饭,几次感冒所幸没有发展成肺水肿,也并不值一提,唯一让他心有余悸的,是某次乘坐越野车在高原执行任务时,经过一处悬崖峭壁时,天气突变,前一刻还是艳阳高照,下一秒狂风夹着沙石、暴雨裹着冰雹从天而降。车辆在上坡转弯处打滑失去控制,多亏离悬崖不到半米的地方有块大石头卡住了越野车,否则就直接坠落崖下了。

  用曾文龙自己的话说,那次真差点粉身碎骨许家国了。但这样的危险也没有能够让他停下深入高原的脚步。因为“‘生命禁区’不单有危险,也有馈赠,这几年,经过大家的努力,电子对抗作战效率提高了足足90%”。战区成立这些年,但凡有任务,只要是去高原一线,曾文龙都第一个主动请战,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待在雪域高原;黝黑的面庞、两颊上的“高原红”,和那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发际线,是他为采集有效数据常年在高原执行“运动战”留下的烙印。他带领团队采集的数据、整编的成果年年有进步、年年有突破,多项成果填补了战区和全军空白,为联合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撑。

曾文龙参加联合作战演练。图源:新华社 吴哲锋摄

  这种演练,曾文龙不知参加过多少次。“战友们扛枪守卫的是祖国有形的边疆,我们拿着装备仪器守卫的是祖国无形的边疆。我的工作就是以电磁波为武器,掌握和阻断敌人的信号,通过电磁压制帮助我方克敌制胜。”电子对抗专业出身的他,紧盯新质作战领域前沿攻关克难,着眼保障多维力量的联合作战创新谋略战法,每年的重大演训任务,他从未缺席。

  2016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我军联合作战体系进入“新体制时间”,开启了主战事业的崭新篇章。新的考验与挑战接踵而至,一边是留在熟悉的专业与岗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一边是投身新组建的保障队,朝着联合作战保障这片“蓝海”启航,曾文龙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到离战场更近的岗位上去!”

曾文龙与高原部队官兵一同勘察阵地。图源:新华社 吴哲锋摄

  他被任命为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业务室主任。面对新的平台、新的任务,曾文龙开足马力,刻苦学习联合作战和军兵种知识,系统梳理战区电子对抗作战力量体系,深入分析研究世界经典电子战的作战特点及经验启示,想方设法破解仿真计算、效能评估、作战协同等难题。他还紧盯新质作战领域前沿攻坚克难,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智能作战等最新技术纳入研究领域,解决了以往数据采集单打独斗、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保障作战需求的“老大难”问题,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航天、航空和地面等多维力量的联合作战。

  在曾文龙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满了人工智能、无人智能作战等方面的书籍,有的已经被翻得起了卷边。舍弃一个个周末和节假日,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经过不懈努力,曾文龙将涉及电子对抗作战保障的数据“印”到了脑子里,做到了“一口清”。在战区组织的首次联合演练中,他带队完成几十种场景的仿真推演,创新提出8项作战计算指标模型、1项作战计算理论,为指挥所掌握态势、研判形势、定下决心提供了高质量保障支撑。

曾文龙给新战士们传授业务知识 图源:西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面对众多荣誉,曾文龙常常归功于自己的团队:“这些成果不是我一个人做出来的,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保障队业务室成立之初,人员来自不同军种,专业方向、作业方式和思维习惯差异较大,面对战区全新的保障需求和联合作战人才的稀缺,曾文龙十分着急,天天琢磨,力求要在最短时间将这个新组建的集体,打造成服务保障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拳头力量。

  在第一次工作研究会上,曾文龙这样对全体官兵说,“你们以我为标准就行,我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他领着战友们起早摸黑,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一项项攻关。在曾文龙的以身作则下,业务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

曾文龙照片。图源:国防部网

  作为业务室主任,曾文龙本来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可他多摆了张桌子,改成“双人间”。每当有新人入室,都会被他安排在自己的办公室一对一辅导、面对面帮带。因为业务室成立之初专业骨干紧缺,曾文龙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每年至少带一个徒弟。

  参谋吴哲锋刚到业务室的第一天,就享受到了这个特殊待遇。他说,“开始很不自在,甚至有抵触情绪,可后来的结果却反转了。”曾文龙白天手把手教他熟悉业务工作,晚上给他单独“开小灶”学理论知识,每逢大项任务都给他“压担子”,领着他攻关打硬战。就这样,吴哲锋只用了半年就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出师”离开那个“双人间”时,他却舍不得走了。

  曾文龙对战士的培养也十分用心,为他们逐一规划“成长路线图”。战士陈杨入伍后就一直跟在曾文龙身边,曾文龙不仅详细为他讲解专业知识,还经常派他参加大项任务,2年后,陈杨就能独当一面。如今,单位每年的新兵专业训练都由陈杨一手操办。

  曾文龙说,“业务室的士官不是跑腿打杂的,是要当干部培养、当参谋使用的。”为战育人——只要发现合适的苗子,他的眼睛就会发光。这些年,曾文龙培养帮带的13名业务骨干全部获得联指中心值班资格,6人受军委、战区表彰,3人进入战区专业骨干“人才池”,2人荣立三等功,在他的带领下的这个业务室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堪称“金牌团队”。

曾文龙带领官兵重温入党誓词:西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从军20多年,从站长、情报分析员、参谋、情报分析室主任,到现在的西部战区某保障队业务室主任,曾文龙始终以强烈的情怀和担当投入电子对抗事业,在这片连接陆海空天的多维空间、决胜未来战争的广阔天地中,披荆斩棘、纵横驰骋。

  他先后参加全军和战区组织的5项重点课题攻关,6次专项任务,10次重大演训任务, 22次作战问题研究……年愈不惑,已和自己的团队走在业内前列的曾文龙,依然将目光紧紧盯着新质作战领域的更前沿,在无形战场上继续冲锋。他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历史使命。我作为战区的电子对抗人,我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在改革强军的历史进程中,把战区的电子对抗事业推向前进。”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央广网-央广军事、光明网-光明日报、四川新闻网、西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等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