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乔莎莎:精研数据推演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2:59
导读:乔莎莎,1981年出生在湘北一个军人家庭,1999年5月入党,1999年9月入伍,现为南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享受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乔莎莎聚焦推进战区指挥能力建设、面

  开篇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今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他们把忠诚书写在三尺讲台、雪域高原、大洋深处、万米高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12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乔莎莎,1981年出生在湘北一个军人家庭,1999年5月入党,1999年9月入伍,现为南部战区某部高级工程师,享受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乔莎莎聚焦推进战区指挥能力建设、面向联合作战新领域锐意探索创新,带领团队参加重大演训活动20余次,梳理形成联合作战战法训法创新成果26项,取得重大攻关成果30余项,提出“一细则五规范”“五步法”等机制方法,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荣誉见证:

  2019年3月,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2020年11月,乔莎莎作为全军唯一的女代表,被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和颁奖;

  2021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从军22年,乔莎莎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乔莎莎进行军事训练。图源:新华社 栾铖 摄

  从孩提时起,乔莎莎就常听外公讲他在四野当侦察排长时的故事。老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肚子上留下三个弹孔。作为冲在第一线的侦察兵,外公几经生死考验,某次执行任务,十一个战友只回来两个人。

  乔莎莎的父亲是一名海防军人。他参军时,正值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当过支前民兵的爷爷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勇敢战斗,做王成那样的英雄战士!

  两代从军、全家党员的家风熏陶,使乔莎莎从军报国的信念坚如磐石。高三时,乔莎莎光荣入党。毕业后,如愿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临行前,她对外公说:“等我到了部队,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让侦察兵既打胜仗又少受伤。”

  那一年是1999年。入校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卢锡城院长组织“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讨论。乔莎莎回忆,当时同学们都义愤填膺。老院长却语重心长告诫大家,光气愤有什么用,关键自己要有本事。卢院士从技术层面将外军精确制导炸弹的性能特征、飞行轨迹等进行系统分析,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那一刻开始”,乔莎莎说:“用技术研究来支撑作战的理念就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军校毕业后,乔莎莎先后在通信、保密、档案等岗位工作,但从没有淡忘军人的职责,利用一切时机提升打仗素质。任基层分队长,虚心学习带兵之道;做机关保密员,一有机会就跑到作战部门当“编外参谋”,一点一滴学习作战筹划;当档案管理员,潜心研究战史战例,从一份份作战方案、战斗日志和行动总结中探寻战争制胜机理。

  2016年2月1日,战区成立。乔莎莎敏锐地意识到,我军备战打仗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当南部战区面向全军选调联合作战人才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此前,她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某领域大胆创新,获得4项国家专利、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小有名气,如果转业进入公务员系统,工资待遇可以翻倍且工作压力小。有人不能理解她的选择,劝她道:别人朝着安逸奔,你又何必偏向“苦山”行?面对种种质疑,乔莎莎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就想当一名从事作战的军人!”

  2016年6月,乔莎莎如愿成为南部战区某部一名工程师,兴奋得彻夜难眠,她在本子上写下心中所感:“战区是备战打仗的前沿阵地,是实现梦想和展现人生价值的最好舞台......我的转型有些晚,但很庆幸赶上了这个时代”。

乔莎莎带领团队深入调研现役装备 图源: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联合作战在当时是新兴领域,几乎从零起步,充满挑战。“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没有路可以闯出一条路来。”面对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座“山头”,乔莎莎横下一条心:打仗的事没有退路,再难也得干。

  她主动请缨参加战区作战课题研究攻关,向我军联合作战的陌生领域发起冲击。刚开始,乔莎莎的团队就两三个人,硬件设施简陋,研究资料也不多。

  “一间房子、几台电脑,能够搞明白战区联合作战?”有人嘀咕。

  “事在人为,如果不去突破,我们就会永远困在‘井里’。”乔莎莎鼓励大家。没有研究方向,乔莎莎带着团队来到部队,登战车、访军舰、上战机,深入一线问计官兵。从陆军合成旅指挥员到海军舰艇长、空军飞行员,大家在训练中遇到难题,都乐意和乔莎莎探讨交流。

乔莎莎与基层官兵探讨交流。图源:新华社 栾铖 摄

  缺乏系统工具,乔莎莎积极争取军委机关支持,与军内外十多家科研院所联手研发。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乔莎莎所在团队在全军联合作战相关领域率先建起3个实验室,研发专业系统软件10余套,有的还在全军推广使用。

  创新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随着研究的深入,乔莎莎发现,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有效支撑战区体制下联合作战,必须嵌入作战筹划才能更好发挥作用。然而,当她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却遭到一片质疑。

  “平时敢为人先,战时才能不落敌后!认定了就不能轻言放弃。”那段时间,乔莎莎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攻关,带着大家一边与作战筹划要素捆绑研究流程,一边学习外军作战条令,潜心钻研自身在联合作战筹划和实施各阶段的支撑作用,抽丝剥茧梳理出每个环节工作内容,渐渐对运行流程机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开创性提出“一细则五规范”“五步法”等机制方法,得到全军本领域普遍认可。

  最终乔莎莎的一系列创新设想通过了实践检验,并在战区部队推行。5年多来,她先后赴军委机关、其他战区、任务部队和院校介绍作战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30多次,受到普遍赞誉。乔莎莎说:“探索走过的路,能成大家过河的‘桥’和‘船’,所有的辛酸和付出都值!”

乔莎莎带领团队进行野外勘探。图源:新华社 栾铖 摄

  “搞联合作战需要科学家精神,联合作战要靠科学数据说话。”乔莎莎说:“对于每一项研究和每一项工作,我们都是以实战的标准去做的,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要用到仿真推演去验证这个方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才能得出最精准的信息去支撑指挥员决策。”

  联合作战工作以大数据推理、精确计算、模拟仿真为基础,这其中,数据又是重中之重。“为了求证几个数据,她把眼珠子都快看出来了。”提到乔莎莎对待数据的严谨态度,战友们这样形容。

  一次演习作战研究会上,指挥员突然问询,“如果对蓝军实施封锁,他们最长能坚持多久?”现场一片寂静。

  乔莎莎决心拉直这个问号。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蓝军一个补给站每次能补充多少物资?补充哪些物资?物资储备是多少?每天消耗多少……这些基本问题都不清楚,怎么算?”但她说,如果都有现成的数据,那还要我们干什么?

  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乔莎莎拿出了“图表+数据”的研究报告。指挥员看后惊讶地发现,每个阵地能存多少水、油、主副食和武器弹药,每天主战装备消耗多少油,每天人员消耗多少主副食,最长能持续多少天,都精确到了个位数。

乔莎莎在海军某部调研。图源:解放军报 记者栾铖 摄

  数据从哪里来?从资料筐里“淘宝”,从海量数据和蛛丝马迹中进行提炼分析。乔莎莎经常带着战友一起,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工作,翻阅几百万字的一手数据素材,从碎片化的信息里,像“拼图”一样,将存疑的数据拼接还原出来。

  数据从哪里来?“到任务一线去,到听得见枪炮声的地方去!”这些年,无论年节假日,亦或进山出海,她抓住每一次到演训场、到任务一线的机会,克服种种困难,身体力行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打通从“中军帐”到战场的“最后一公里”。

  她要求提供的数据,都是真实的作战数据,推演计算时必须穷尽战场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研究成果必须是经过深层次分析的、可用于实战应用的成果,而不是浅表化的数据整编。这样做的目的就一个:支撑主战、保障打赢。

  某天演习训练结束后,一名战士找到乔莎莎,拿出一张根据她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的手工地图。那名战士郑重地对她说:“你看,我们已经把任务目标牢牢记在脑子里了!你去过战场,按你提供的数据去准备,打起仗来我们放心!”面对战友的“生命之托”,乔莎莎红了眼眶。这一幕,被她牢牢地刻在自己的记忆里,更时刻提醒自己:“打仗来不得半点虚的,否则战友们上了战场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乔莎莎在训练一线建言献策。图源:解放军报 记者栾铖 摄

  春夏之交,一场联合作战背景下的红蓝对抗演练正酣。红方“中军帐”内,荧屏闪烁,一组组复杂“敌情”接踵而来,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让本就严肃的气氛更显凝重。

  “综合蓝军兵力布势、补给阵位等特点分析,敌作战链和补给体系上存在5个方面的短板……”乔莎莎干脆利落的声音,打破了指挥所内的沉寂。

  分析“战场”态势、精算兵力行动……经过层层抽丝剥茧,此前还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局”,顿时变得“柳暗花明”。是役,红方指挥员果断采纳乔莎莎的意见,以“敌”短板弱项为作战筹划突破口,打了蓝军一个措手不及。

  “把敌人的软肋死穴找出来!”演练前夕,乔莎莎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分析“战场”态势、调阅“敌情”资料、分析目标数据,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备战打仗只有旺季、没有淡季,我们永远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时刻保持战斗状态,聚焦对手摸实底、研战法,这几年,乔莎莎领衔攻关的作战研究成果,填补我军联合作战相关领域多项空白,为战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科学参考和有力支撑。

  “真没想到,仗还可以这么打!”当以数据和仿真推演结论说话的作战方案,被送到作战会上讨论,一次次得到大家的充分认可。不计算不下结论,不算精不算过关。乔莎莎带领的这个团队,将仿真推演,数据分析,引入到作战筹划和作战决策中,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科学性,为指挥员的指挥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乔莎莎钻研联合作战理论知识 图源: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为打胜仗带出更多会打仗的人”是乔莎莎带队育人的初衷,所以“严”也就成了乔莎莎团队第一位的标准。

  报告中每个数据必须严格论证有出处,态势图上每个队标队号必须精准规范,材料中每个标点符号都必须准确无误……她有句口头禅叫“这样还不行”。但所有严苛的标准,她都是自己首先以身作则。

  引导成员发挥专业特长,为他们量身打造学习计划......每一次面对看似难以完成的课题,乔莎莎都是团队“主心骨”,一边给大家打气,一边带领大家从研究基础敌情入手,寻找课题研究突破口。工程师何彪说:“她身上有股‘魔力’,把我带进了团队,让我爱上了作战。”

乔莎莎与团队开展学术研讨 图源: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在乔莎莎团队,选人用人不看资历、不看头衔,看中的只是队员有没有创新想法、能不能吃苦肯干;研战务战蔚成风气,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普通战士,都是钻研打仗的一把好手。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得远,就一群人走。”从当初的两三个人、一间房,到如今拥有密集的课题任务与成果转化,乔莎莎培养出一批研究打仗的“活字典”、“专门家”。她以密集的课题任务为“磨刀石”,领着团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团队成员不断突破自我,人才梯队拔节成长,现在已有24人成长为本专业领域核心骨干,5人入选战区骨干人才库。

  今年“八一”前夕,乔莎莎所在团队群众性战法创新传来捷报:多项研究成果和分析数据进入实战方案,为指挥员研判和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撑。这是她注重发挥团队“聚合效应”结出的累累硕果。在乔莎莎的带领下,他们又一起打下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乔莎莎。图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记者栾铖摄

  “我们要时刻谨记穿的这身衣服,时刻谨记胸前佩戴的党徽。”从1999年到今天,她牢记初心使命,奋勇砥砺前进。

  战友们这样评价乔莎莎:“任务面前是猛将、工作面前是干将、课题面前是工匠。”这些年来,她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团队面向联合作战新领域探索创新,从纷繁的数据信息中摸清对手的能力底数,在反复的仿真推演中探寻最佳制胜策略,把大数据驯化成联合作战的“强助攻”。在一次次重大演训活动中,为战区指挥员的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有力的数据支撑。

  放眼未来,乔莎莎坚信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名革命军人都有无限可能,用青春和智慧创造无限精彩!她说:打仗不分男女,选择了战区,就想一辈子干一件事情:务打仗,谋打赢!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央广军事、海外网、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