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败,焉知胜
未知败,焉知胜
■陈鲁民
芬兰把每年10月13日设立为“国际失败日”。在这一天,芬兰人会“自曝家丑”,晒晒各自的短处,坦言各自的失败过往。一些成功人士还会走进学校,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经历过的失败,以及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克服困难的人生故事。芬兰人甚至制订了一份失败历练的指南,内容包括:吃自己做的难吃的食物;用自己的错误方式失败一次,等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人们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从失败中学会如何避免失败,摆脱对失败的懊恼与恐惧。
基于同样的考量和思路,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失败学,即以研究失败为主的管理科学。美国创办了《失败》杂志,日本成立了“活用失败知识研究会”,俄罗斯建立了“失败学纪念馆”。我国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少大学专门开设了失败学讲座。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失败不是结果,只是一种过程;失败是一种教训,更是一笔财富。失败,是前进道路上不可少的台阶。
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错误不说改不了。这是人尽皆知的基本常识,但在很多人眼里往往只有“成功学”,没有“失败学”。他们对成功经验,事无巨细,无一遗漏,甚至夸大其词;对失败教训则讳莫如深,自己不说,也不允许别人讲。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只记得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不记得山穷水尽走麦城的困窘;对成功的理解狭隘单一,对失败的认知同样短浅局限,这无疑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工作成绩不大、屡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失败更激人奋进,教训更令人长进。实践也一再证明,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要研究如何成功,就必须首先研究何以失败;要探讨怎样正确行事,就必须知晓那些常犯错误的原因。正所谓“未知败,焉知胜?”
对一支军队而言,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失败教训,往往比胜利经验更催人猛省,成为军事实践的“清醒剂”和“催化剂”。毛泽东同志多次告诫部队,“失败是成功之母”,训练作战应“详举战例”,特别要“引证不良战例以为鉴戒”。1949年10月的金门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次不多见的败仗,影响很大。失利后,前线部队立即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主要原因是有轻敌思想,麻痹大意,准备不足,情报失准,协同失调等,并将相关情况通报全军,进行深入教育。有了这次前车之鉴,有了对失利原因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我军在后来的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虽然面对的敌军更多、海峡更宽、困难更多,却能克敌制胜,迅速击破了由10万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伯陵防线”,顺利解放海南岛。知败,就是知道为什么会败,败在哪里,如何避免再次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金门战役的“知败”,为海南岛战役的“知胜”奠定了基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睿智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一支成熟的军队,不是没有败仗,而是不会因为同一个原因而打两次败仗。因而,我们要想在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达到预期目的,多出战果,少走弯路,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就应该认真研讨失败学,时刻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不犯旧错,如此才能受益无穷,大得其利。这也就是恩格斯说过的那个道理:“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今天,我们正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进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如同“千辛万苦攀登一座未经勘探、人迹未到的高山”。在攀崖过程中峰回路转、有进有退不足为怪,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奋力前行,成亦理智,败亦清醒,必将登上光辉的顶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