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军营里的每棵“树”都有故事……
官兵们日夜守护的地方,
不仅是一片天空、一个战位、一隅台站,
更是一座心灵的高地。
树,具有坚韧、顽强、奉献的品质,
彰显着不畏风霜、永不言败的精神。
军营里,关于“树”的故事,很多很多……
那片“老兵林”的故事
文/王鹏程 邱晓鹏 余世健 图/邱晓鹏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草木争发。又到一年植树节,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导航连各台站官兵在保障工作之余,纷纷扛起锄头,植下了象征着各自台站精神的树苗。
数十年来,该连导航官兵一茬接着一茬干,奉献台站、扎根台站,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接续打基础、抓建设、强底蕴。历届党支部“一班人”琢磨最多的,就是怎样把台站精神拢在一起,传承下去。
他们以树为榜样,建立自己的“树文化”,认真雕琢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干得有板有眼,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把强军力量寓于这片“忠诚卫士”中。
钻研本领砺精兵
第一棵:精武之树
今年是北近距导航台台长肖高帅坚守在此的第13个年头。老肖,一个不善言辞的北方汉子,13年精武强能,13年争先创优,先后荣获优秀士兵2次、优秀士官5次,个人三等功一次,2019年更是获得擎天东南一级强军工匠;独创出一套“信标机”特情处置方案,成功处置导航机功合、频合电源等多个单元故障20余起。
“钻研本领砺精兵,恪守岗位尽职责”,是老肖写在工作笔记本扉页上的话,也是他的真实写照。13年来,他就像门前的那棵树一样无惧风雨、向阳而生,挺拔着身板默默坚守。
今年的植树节又到了,老肖看着这些见证了自己青葱与高光的老伙伴,拿起树苗、扛起锄头,充满干劲与力量,一如13年前的模样。
甘于寂寞守成功
第二棵:坚守之树
扎根前哨稳如塔,定位蓝天保安康。这位个子不高,正在种树的四级军士长名叫马军,是塔康台的台长。他甘于吃苦,兢兢业业坚守台站12年。
塔康台很小,从西大门走到值机房46步,从南围墙至北围墙35步。这些步数,是马军在无数次的保障任务中走出来的。
小小的台站伫立在一大片稻田之间,显得格外的孤独,被大家称为“稻田独立楼”。刚到这里时,营房周围没有草皮,马军就一块一块植;没有石块,就一趟一趟找;没有菜地就一锹一锹挖……12年,台站被马军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家”。
12年过去,马军已从小马变成了老马,今年他将面临复退。这个植树节,马军又一如既往地拎起锄头,种下这棵坚守之树,他要把坚守精神传承下去。
言传身教抓保障
第三棵:传承之树
走近南近距导航台,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挺拔矗立、正值壮年的大杨树。细细打量院内的树,每一棵大杨树旁,都有一棵刚舒枝展叶的小树相伴,迎风招摇,透着郁郁葱葱的生机,蓬蓬勃勃的活力。
迎面走来一个身材健硕的汉子,黝黑的脸庞上挂满了真挚淳朴的笑容,他就是导航台台长张勇传,也是该场站有名的技术骨干。入伍16年来,张勇传踔厉奋发、踵事增华,先后保障过多种导航设备,排除故障百余起,一次次“医”好了设备各种“伤病”。
作为专业带教骨干,张传勇还言传身教为连队培养了两名台长、三名调配员。带出的徒弟,有的成为连队的中流砥柱,有的从军校深造成为排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台站的战士换了几茬,张勇传依旧坚守,让这个小台站像一个“孵化器”,源源不绝地向外输送着优秀骨干。
无怨无悔献青春
第四棵:奉献之树
今天是新兵余世勋到台站的第10天,刚来的那股新鲜劲儿已经过去。早春的傍晚,乍暖还寒,扑面而来的风把那片“老兵林”树叶吹得沙沙作响,余世勋心思也像这树叶一样,左摇右晃。
恰逢植树节,北近距导航台台长曹洪运思来想去,觉得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让余世勋把“心”在台站扎下根。
顺着长长的石阶小道,走进“老兵林”,扑面而来一股植物特有的清香。“班长,这些树都是谁种下的?”新战士第一次走进老兵林,总是对挂着姓名牌的树充满了好奇。“来,我给你讲讲,我的班长讲给我听的‘北六千’故事……”
“班长,我们台站精神是什么?”“台站为家、艰苦为荣、保障为重、奉献为本。落实到行动上,就是练好体能和技能,守好台执好勤,不折不扣完成每一项起降任务。”听了班长的话,余世勋若有所思。
院子里最老的是一棵槐树。曹洪运对小余说,“这棵槐树是我班长的班长种下的。前人栽树,后人看花,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满院尽是绽放的槐花。你想不想也亲手种上一棵?”“想……”
岁月长河无尽,兵走了,兵又来。伴随着一个个起飞降落,台站官兵始终不变初心、坚守战位,做好战鹰翱翔的灯塔,照亮每一次航迹。
他们在扎根中锤炼,在台站长成一棵树;他们走在值机路上,用自己的脚底板丈量忠诚。
他们一茬又一茬,不管从何处来,终究有一天会脱下这身军装奔向祖国的四方。但座座台站不会忘却,他们就像“老兵林”中那棵槐树,开出满院的槐花,留下了一路芬芳。
每一棵树,都记录着坚守
文/徐梦玥 温永鑫
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雷达站营区里,有两个“大家伙”遥遥矗立。雷达天线飞转,梧桐枝繁叶茂,它们在蓝天白云、绿草红房之间相互映衬,见证着雷达站官兵奋斗的点滴。
雷达装备代代更迭,而梧桐却久久伫立。梧桐叶片片都像团扇那样大,层层叠叠,夏天站在树下,如在屋檐下一样荫凉。平时休息时,大家总会不自觉地汇聚梧桐树下。
每一名刚到站里的新同志的第一印象就是,营区里的树可真多。有人曾开玩笑说:“绿化这么好,打扫卫生可不容易吧。”一名老班长摸着那棵梧桐说:“比起这些‘老班长’扎根的困难,打扫卫生可容易多了。”
60多年前,他们的营区是在一片荒原之上拔地而起的。老指导员划定了一片区域种树,可由于荒石多、土质差,存活下来的树苗并不多。这棵梧桐,就是“幸存者”之一。
前些日子,退伍老兵重回雷达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班长一进营区就四处寻觅,他拉住一位战士问:“有棵梧桐树,就在这儿,咋不见了?”那位战士拉着他抬头一指,就是面前的这棵参天大树。老班长有些惊讶,走到树旁细细抚摸,回头时,眼角有些湿润。
这位老班长名叫张卫东,他给大家讲了关于树的另一个故事。那年,他刚到连队就碰上了营区改建,大家白天战备训练,空闲时背砖送瓦,当时还恰逢十年不遇的寒流,一名小同志熬不住这样的困难,闹了情绪。
一位班长指了指那棵梧桐树说:“你看看这树,你觉得它能熬过这个冬天嘛?”小战士说:“风这么大,天这么冷,我觉得够呛。”班长微微一笑,“它会的,而且明年这个时候会长得更高大。你知道为什么吗?”小战士不语,老班长接着说:“因为根扎得够深,风雨就无法奈何它。”听完,小战士默默地低头,又重新拿起手中的镐,深深地向下挖,仿佛要把自己的“根”扎实在这片土地上。
张卫东班长说:“我就是当年那个闹情绪的小战士。”
曾经那个少年,如今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家看着老班长抚摸着梧桐,好像他们之间枝脉相连,深扎地下却向天而生,脚踏实地而守卫蓝天。
老兵、新兵围绕在周围,都在这梧桐之下,也都守卫着蓝天。
潜心扎根,我与小树共成长
文/周建强 刘碧蓉 图/王春朋 王昭
在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导航连外台小点有个传统,新学员和新兵下连分到台站,人人都要亲手栽种一棵小树,也叫“扎根树”,寓意着在台站扎根奉献。
5年前,战士徐喆满怀激情来到台站,然而面对每天的试机试线,拔草、做饭,激情慢慢消退,工作开始不上心。
细心的班长发现了他的消极情绪,带着他每天给小树苗浇水,给他讲小树成长的故事。“台站远离机关营区和繁华闹市,只有像小树一样,扎根部队这片沃土中,接受环境和时间考验,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在岗位上成长成才。”班长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喆刚到台站时种下的小树长大了,而他也成为了台站骨干,和小树一样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在这样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官兵和自己种下的“扎根树”一起坚守着,一年又一年。对于他们来说,种下的树就像是“另一个自己”。小树与官兵一起成长,官兵和小树一起进步。
去年刚下连的新兵郭向鹏自从种下“扎根树”后,便时常来看挂有自己“姓名牌”的小树,施肥、浇水。郭向鹏说:“小树在风雨中成长,我也在训练中磨砺。我要不断努力,早日让‘扎根树’成长为‘荣誉树’!”
看着新战友用心呵护小树的场景,已在台站工作19年的二级军士长王春朋想起自己刚到这里时,周围还是一片荒芜。当时亲手种下的“扎根树”,如今已变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他感慨道,19年,也许在这方偏远的土地上,只有最坚韧的树和人,才能扎根。
“种下‘扎根树’,开启新征程。”该连指导员袁梦涛说,每年的植树节,连队都要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活动。每棵树上,悬挂着写有树名、编号、植树时间及种树人姓名和军旅格言的“姓名牌”,激发新同志扎根台站、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
一棵棵参天大树,见证了官兵们平凡而坚实的印迹。小小台站,大家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当祖国的一棵树,在最需要的地方深深扎根,努力更高一些、更壮一些,擎起祖国空天安宁。
来源:空军新闻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