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权变 进退有节——李世民击败薛仁杲的浅水

唐彩绘重装骑兵俑。
原典
欲取胜,犹须见微知著,随机转移,以通达夫权变,而不可胶弦袭辙也。
惟善与敌相持者,识众寡之用,明刚柔之宜,达进退之机,知顺逆之势。
胶弦,即胶柱鼓瑟,指的是瑟上面调节音调的柱被胶粘住,音调就不能变化;袭辙,指的是沿着车轮的痕迹前进。二者合起来,形容作战时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生搬硬套一些成功的经验。战场瞬息万变,真正善于用兵、通晓对敌斗争道理的指挥员,必须认识到刚与柔的机宜、前进后退的时机和有利不利的形势,在正确时间做出正确决定,率领部队取得胜利。
经典战例
公元618年8月,盘踞在唐朝西北的陇西割据势力首领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唐高祖李渊认为剿灭薛氏一族、平定西北的时机已到,随即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率唐军向西北进击。
9月初,唐军进抵边塞高墌城,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带兵迎战。在上一次交手中,唐军贸然出击,中了薛氏的埋伏,损失惨重。这一次,李世民决定高垒深沟、坚壁不出,静待敌军之变。
宗罗睺多次在城门外挑战,甚至辱骂唐军将领。唐众将怒气难消,纷纷请缨出战,而李世民拒不出战。双方相持60多天后,敌军偏将梁胡郎等人倒戈投奔唐军。李世民了解到敌军已经断粮,且兵士疲惫、将士离心。见时机成熟,李世民先是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前往浅水原安营扎寨,引诱敌军来攻。在宗罗睺率部发起进攻后,李世民又令大将庞玉从正面攻击,消耗敌军兵力。李世民则率剩余部队绕到敌军背后突然袭击,一举将宗罗睺部击溃。
此时,是继续进兵还是见好就收,唐军内部出现分歧。部将窦轨认为此时不可以贸然进军,因为敌人“犹据坚城,未可轻进”。李世民却认为“破竹之势,不可失也”,随即率精锐骑兵追击至敌军大本营折墌城。薛仁杲见唐军进展神速,只得闭城坚守。当晚,城中守军见唐军势强,纷纷出城投降。薛仁杲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唐军。
战例解析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先是按兵不动、静待敌军有变,后又主动出击、突袭敌军后方。一正一反、一动一静,充分体现出李世民对于敌我特点和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可谓深谙进退之机、顺逆之势。
知彼要实,掌握翔实充分的敌情。与敌交战,熟悉对方主要将领的个人特点,对于判断敌军动向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李世民在发兵之初强调要“静观其变”,除了基于对敌军补给线路和难度的考量外,还出于对薛仁杲本人性格的准确了解。薛仁杲生性暴躁,经常对下属施以酷刑,军中将领多对其有畏惧憎恶之心。大军压境,如果长时间没有进展,平时就与主帅离心离德的偏将裨将,难免会生出二心。果不其然,对峙2个多月以后,多名敌军将领倒戈来投。唐军包围折墌城后,也不断有军民出城投降。
此外,李世民对于敌军部队的战斗力了如指掌。在上一次交战中,他率领的数万唐军,在敌军骑兵的前后夹击下不堪一击。这一次,对手还是以骑兵为主,并且刚刚得胜、士气高昂,暂避锋芒才是上策。同时,李世民还了解到,这些骑兵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散兵游勇,被薛仁杲用重金招募到帐下,容易受到金钱的蛊惑。当敌军骑兵在浅水原被击退之后,李世民执意要赶在对方骑兵回城之前包围折墌城,为的就是不让薛仁杲再次用金钱动员这些兵力,使其彻底不能为敌所用。
知己要细,明确客观实际的我情。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縻军之将,往往对己方作战特点和战斗实力不甚了解,临战迎敌之时乱下命令瞎指挥,导致部队陷入被动甚至险境、绝境。三国时期,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完全不顾诸葛亮“当道扎营”的嘱托,执意要在山上扎营。结果士兵在断水断粮几日后,屡屡冲锋又不能得手的情况下,战斗力大打折扣,最终丢了街亭。
李世民恰好相反,他深知自己的军队是以步兵为主,不可能与士气正盛的敌军骑兵正面对抗,即便有了出击的时机,也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第一步,派梁实出城扎营,吸引敌军来攻。这样就分散了敌军的兵力,降低了与敌对抗的难度。第二步,派庞玉带领一部兵力,与敌人展开拉锯战。虽不求胜,但可以消磨对手的意志和体力,使其作战能力大幅下降。第三步,自己带领精锐主力从背后偷袭,使敌军在人困马乏之时又首尾不能相顾,真正实现了“一战而克”。
适时权变,抓住改变进退的时机。通达权变,知进退之机。充分了解敌我,只是完成相对基础的信息情报搜集,而综合各种情况进行适时准确的判断,才能明确“机”在何处、“机”是何时。在唐军击溃宗罗睺部之后,李世民敏锐察觉到薛仁杲的主力已经溃散,一举将其消灭的时机已到,因此果断下令突袭敌军老巢。
两军对垒,既是普通士兵间的对抗,也是双方指挥员的较量。李世民敢于乘胜发起突袭,兵力少却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唐军在兵贵神速的基础上攻敌不备,扰乱对方指挥员的决策思路,以至于薛仁杲“不暇为谋”,根本没有时间组织防御。无独有偶。1939年官陡门之战中,新四军一部长途奔袭日伪军据点。整个战斗仅仅持续8分钟,日军还没来得及反应,战斗就已经结束。此战中,粟裕能够细致洞察敌军的防御空档、乘虚而入,又果断利用敌军对自己防御部署的盲目自信、快打快撤,才能带领部队上演这出“黑虎掏心”的好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