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骑闪击贯河西
精骑闪击贯河西
■王宏社

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霍去病西征雕塑。
西汉时期,河西走廊是匈奴控制西域诸国和联系祁连山南羌族的战略要地。汉武帝为打开通往西域诸国的通路和巩固西北边防,决定组织精悍骑兵集团,进击河西匈奴军。
首战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精锐骑兵万人,自陇西(今甘肃临洮)隐蔽出发,快速向西北急进,翻越平均海拔3千米的乌鞘岭后,将河西走廊东端尽收眼底。趁河西匈奴尚未察觉,霍去病率部急冲而下,快速转战6天,扫灭5个匈奴小王国,而后过匈奴繁衍生息宝地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入匈奴境1000多里,在河西广大地区继续闪击。汉军先后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俘虏浑邪王之子、相国、都尉等上百人,缴获休屠王祭天的金人。浑邪王、休屠王落荒而逃,霍去病率部一直追击千里到达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才胜利收兵。此战,汉军大获全胜,共斩杀敌近万人,给河西匈奴军以沉重打击。
二战河西。汉军首战河西虽胜,但并未彻底歼灭河西匈奴。为保证作战突然性,同年夏,稍事休整的汉军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
汉武帝命霍去病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分两路进击河西。其中,公孙敖负责从河西走廊东端正面攻击,霍去病则率精兵迂回至侧后夹击。同时,汉武帝令张骞、李广各率所部出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击匈奴左贤王部,以牵制其增援河西。
霍去病率部出北地后,渡过黄河、跨过贺兰山、穿越大漠戈壁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后转兵南进,长途奔袭达两千多里,按计划隐蔽迂回到河西匈奴侧后。
然而,负责正面进攻的公孙敖部未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致使深入敌后的霍去病部处于险境,面临着要么罢兵而归、要么冒险出击的艰难抉择。关键时刻,霍去病果断率部发起猛攻,惊慌失措的河西匈奴难以组织起有效防御,瞬间遭受毁灭性打击。汉军一举击破浑邪王、休屠王部,所属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下2500多人投降,俘获五小王及相国、将军等100多人,斩杀3万多人。
右北平方面,李广率4千多骑兵先头部队先行出发,张骞所率主力未能按照预定时间出击,致使李广军北进数百里后,被左贤王军4万多骑兵团团围住。面对优势敌军,李广沉着应战。激战近2日,李广部死伤过半。第二日,张骞终于率主力赶到,匈奴军见不能取胜,遂解围北去,汉军亦归。
两次战败的浑邪王、休屠王担心被匈奴单于诛杀,便派人向汉请降。汉武帝为防有诈,命令霍去病率兵前去受降。当霍去病率军到达受降地点时,匈奴因降汉发生内讧,浑邪王杀了反悔降汉的休屠王并收编所部,还有一部分匈奴兵拒降并逃窜。霍去病迅速率精兵监护浑邪王,果断斩杀了拒降的匈奴兵,一举慑服了河西匈奴,帮助浑邪王率部4万多人成功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阴侯,将其部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塞外,称为“五属国”。之后,西汉政府又在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经此一战,汉王朝一举改变了汉匈战争的不利态势,有力斩断了北方匈奴与河西匈奴乃至西部羌族、西域各部的联系,有效解除了匈奴从西北方向近距离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军事威胁,从而为汉王朝后续打通控制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霍去病率部二战河西,以不到一万的战损,取得了歼敌近十万的战果,其战时之短、战果之大、战损之小,在几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冷兵器战争时代极其罕见。特别是其战法之精妙,更是可圈可点,可用“精骑远袭两不复,三性深谙成威名”概括。“精骑远袭两不复”指两次征战河西虽然都是精锐骑兵远程奔袭,但两次战法没有重复,符合“战胜不复”的兵法训诫。一战河西是精锐骑兵正面突破后追击式奔袭,开创了冷兵器战争时代骑兵闪击战的先河;二战河西是精锐骑兵深远迂回后偷袭式奔袭,开创了冷兵器战争时代一次作战骑兵机动上千公里并以少胜多的历史纪录。“三性深谙成威名”指河西之战汉军之所以获胜,是因为深谙进攻作战取胜的关键三性:突然性、快速性、连续性。所谓突然性,是指汉军在前期对北方匈奴作战后突然转兵河西,达成作战的突然性。所谓快速性,是指汉军一年内二战河西、间隔甚短,且攻击时“其疾如风、侵掠如火”,战略决策及战术行动都极为快速。所谓连续性,是指汉武帝以不打通河西走廊誓不收兵的战略决心和意志连续用兵河西,保持了战略进攻的连续性;而霍去病每一次出征河西都一气呵成、威势不减,保持了作战锐势的连续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