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寡力孤,谋略为先——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
兵寡力孤,谋略为先
——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
■宋腾渊 戚苏源

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项王故里。
原典
如不得已而必至于用兵,则不多旅,不久师,不暴卒,不角力,惟谋以为之本。
这出自《投笔肤谈·本谋篇》,“不多旅,不久师,不暴卒,不角力,惟谋以为之本”指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兵力的多寡,只要谋略运用得当,比敌人少犯错误,弱势的一方也可以取得胜利;用兵要讲求效率,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速战速决,尽快制胜。
经典战例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迅速袭占关中地区,声威大振。公元前205年,趁项羽在齐地作战、后方空虚的机会,刘邦率诸侯联军56万人,一举攻占项羽的都城彭城。占领之后,刘邦没有乘势发展胜利,而是饮酒贺功,收取财宝、美人,对项羽丧失警惕,疏于防范。
项羽在得知彭城失守的消息后,果断作出部署,留其部将驻守齐地,亲率3万精锐骑兵,迅速回击。楚军采用迂回的战法,由鲁地取道胡陵,击溃驻扎在鲁地的汉军樊哙部,于拂晓前抵达彭城西南的萧县,切断汉军归路和补给线,随后由西向东对汉军发动猛烈冲击。汉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猝不及防,迅速溃败,仅一上午被歼灭者就有10余万人之多。汉军向彭城西南的山区溃逃,楚军乘胜追击,又将汉军10余万人挤进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刘邦被楚军围困数重,几乎丢掉性命,后借大风飞沙、扰乱楚军阵形之机,才侥幸逃脱。刘邦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雉被楚军俘获,汉军几乎全军覆没。
战例解析
彭城之战,项羽反应迅速,决策果断,处置得当,采取迂回和奇袭的战法,以少数精锐骑兵,战胜优势兵力的汉军,收复全部失地,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刘邦则骄傲轻敌,不思进取,疏于防范,手握几十万大军却被项羽击败。
兵精气扬,虽少足以制胜。彭城之战中,楚军的参战兵力不过3万人,但这3万人都是精锐的骑兵,他们来自于巨鹿之战中被项羽俘获的秦将王离率领的军队,曾经跟随秦朝名将蒙恬北抗匈奴。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娄烦骑兵,马精良,人骁勇,行动迅捷,精猛异常。另外,彭城是楚军的大本营,被汉军占领,若不迅速夺回,则将失去立足之地。这与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后项羽军所面临的形势十分相似:从主帅到士兵,每个人都没有退路,要么战胜敌人,要么接受自己灭亡的命运。“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这种局面下,楚军将士同仇敌忾,士气高昂,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反观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原本就是在一个短时期内拼凑起来的队伍,各部之间缺少磨合,步调不协调,战斗力不强;编制松散,缺乏凝聚力,一旦指挥中枢被打乱,立刻就会土崩瓦解,作鸟兽散。同时,又缺少精锐的骑兵,机动能力不足,突围转移时被楚军迅速赶上,伤亡惨重。倘若攻占彭城后,刘邦能够及时对联军进行必要的整顿和精编,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这些缺陷。可他反而放纵全军沉迷酒色,寻欢作乐。如此队伍,相较于兵气昂扬的楚军,不啻为乌合之众,便有百万又何足惧哉。
骄兵必败,祸莫大于轻敌。刘邦在攻占彭城之后,原本面临着很好的战略形势,掌握着相当大的主动权。当时,刘邦平定了关中地区,获得了稳固的根据地,诸侯纷纷与刘邦联盟,原本从属于项羽的诸侯很多也采取观望态度。项羽本人在战略上也存在错误判断,既没有看清主要矛盾,坐视刘邦实力逐渐壮大;又在齐地烧杀抢掠,引发当地军民激烈反抗,致使楚军主力深陷其中,一时难以脱身。然而,刘邦在大好形势之下骄心滋长,仿佛攻占彭城,就从此天下太平,靠等也能把最终胜利等来一样。殊不知战胜项羽的关键,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能否消灭楚军的有生力量。汉军如果能够抓住有利的时机,放手发展胜利,与齐地军民夹攻楚军,大量地歼灭楚军的有生力量,必能大大地缩短整个楚汉战争的时间。可惜刘邦被胜利冲昏头脑,不思进取,麻痹大意,不仅丧师失地,一溃千里,而且导致“诸侯复附楚背汉”,好不容易营造的有利战略态势几乎丧失殆尽。
灵活高效,速决破敌之要。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高效率地用兵,是速决战取胜的关键。彭城之战前的战场形势对项羽而言很不乐观,自己的大本营被数十万汉军占领,楚军主力又深陷齐地难以抽身。若不果断回击、夺回大本营,久而久之,军心涣散,将不战而自败。这种情况下,要想扭转被动局面,合适的战法绝不是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只能是速战速决的奇袭战。彭城之战,项羽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战法,在兵力使用上,不是率领大部队慢慢回击,而是挑选勇猛精悍的骑兵,日夜兼程,更容易达到出敌不意的效果。在作战方向上,不是选择一路南下,正面与优势兵力的汉军主力硬碰硬,而是采用迂回的战术,取道彭城西南,从侧翼袭击汉军。这样灵活机动的战术,大大提高了楚军的作战效率,使得3万楚军发挥出百万大军的威力,再现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的神话。这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