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道薪火》:苏区精神的生动诠释
苏区精神的生动诠释
——观电视剧《大道薪火》
■向贤彪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一个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更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而要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何其不易。电视剧《大道薪火》通过讲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4年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寻路”的故事,热情讴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思索,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下,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受到错误路线排挤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探索治国理政真理大道和正确的革命路线。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是苏区精神的孕育者和模范践行者。苏区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寻路”的征程上,理想信念弥足珍贵。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大道薪火》集中展示了立足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问题、推动中国革命在实事求是中勇毅前行的光辉历史。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任何成功的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胜利的道路都不是一马平川的,成功和胜利源自内心坚定的信仰、始终如一的信念和忠诚笃行的坚持。剧中讲述了毛泽东同志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在遭受错误批评时专心做好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党内同志的不同意见,他一次次与他们促膝交谈,阐述自己的主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历史的转折不仅仅源自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坚定不移,还有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的重要贡献。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但有一点是共同具备的,那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在“寻路”的征程上,创新奋进弥足珍贵。坚持开拓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一次开拓创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也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次伟大预演,且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在金融经济方面,国家银行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了造币、发行纸币、发行债券等红色金融体系,有力支援了苏区人民发展生产和军事斗争;在司法建设上,颁布了有关反腐倡廉和建立监督体系的法规,有效地推进保护民众权益和惩治贪腐;在教育上,出台教育法,建立列宁小学、红军大学以及各级的教育机关……在一系列探索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许多独创性想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项英、何叔衡、徐特立、林伯渠、毛泽民、邓子恢等同志也作出突出贡献。
在“寻路”的征程上,爱民情怀弥足珍贵。《大道薪火》开场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帮徐阿婆家开天窗,给阴暗的屋子带来光明。该剧围绕爱民为民展开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毛泽东同志与徐阿婆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把自己的军被送给她,并请傅连暲医生为她医治眼疾,还关心秀秀的婚事、“小瑞金”的成长;找来教员上课,教群众熬制硝盐,以解决因国民党封锁带来的盐荒;带领瑞金沙洲坝人民打水井,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长征前夕,嘱咐毛泽民一定要把百姓手中的苏币兑换成银圆,以免敌人来后群众利益受损……这一桩桩一件件为民务实的实事好事,暖了民心、聚了民心,让苏区民众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
在“寻路”的征程上,优良作风弥足珍贵。剧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务实清廉、艰苦奋斗作风得以充分体现。流传于20世纪30年代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这样唱道:“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从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到普通干部都是这样的形象——穿草鞋、提灯笼、带干粮、走山路,访贫问苦,一心为民。即使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依然在不停地进行调查研究,指导改进干部的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即使在物资极度匮乏时,毛泽东和其他同志也不搞特殊,不多吃一粒粮、一粒盐,始终与苏区军民休戚与共、同甘共苦。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电视剧《大道薪火》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前行的动力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自觉弘扬苏区精神,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正如片尾曲所唱:“沧桑大道多险阻,朝着阳光走,不回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