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的桂花和红杜鹃
遂川的桂花和红杜鹃
■徐 迅
在遂川,去“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的路上,我突然闻到一阵桂花香。我仔细寻找,看到了一株桂花树。那一树桂花刚刚经过雨水洗刷,碧绿的叶子里缀着无数米粒般的花蕊,像是悬挂着一只只金黄的小铜锤。
看到桂花树,自然就想起那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实际上这里有支喇叭也正在循环地播放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迎风摆,敲锣又打鼓呀,张灯又结彩呀,红色政权建起来……”虽然,现在已错过了丹桂飘香的最佳节令,但桂花依然暗香袭人。在桂花的清香中,我静静走进遂川县工农兵政府的旧址。
旧址已开辟成一个展览馆,叙述了毛主席当年在此建立工农兵政府的历史。
1928年1月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冒着严寒来到遂川,不到一个月后的24日,即在此召开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展览馆真实呈现了当年的情景。主席台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木柱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想当年你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下联是“看今朝我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横梁上挂着“庆祝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的横匾。这副对联和横匾红底黑字,笔走龙蛇,笔力千钧。
为了使这个新建的红色政权有章可循,毛泽东建议县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一个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他亲自审阅修改,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如把“不虐待儿童”改成“不准大人打小孩”。25日,根据部队第一次下乡的经验教训,他宣布了工农革命军最早的“六项注意”,让遂川工农兵政府成了当时湘赣边界红色政权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一个典范。
“……八月桂花遍地开,武装的工农好气派,保卫新政权呀,消灭反动派呀,跟着毛委员,打出新世界……”走出旧址的大门,《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这句歌词又一次回响在我耳边。我抬头望了望天,淅淅沥沥的秋雨有了片刻的消停,再看旧址那高大的建筑,一堵红墙在雨中红得格外鲜艳。
这片土地真真切切是由烈士用鲜血浸染的。这些年,我也瞻仰过一些红色景点,比如感受过陕北延安的红、照金的红、杨家沟的红,也不止一次地感受过江西井冈山的红、宁都的红……今天,在遂川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泉江镇的红、五斗江的红、横石村的红、草林镇的红……这种红,总让我想到革命的红旗,想到革命前辈,想到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红,已是老区人民生命的一部分了。
“这时候,杜鹃花怎么会开呢?”去横石村的道路上,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有些疑惑地说。顺着她诧异的声音,我们看到路边栽插的一排杜鹃花树。星星点点的杜鹃花在秋雨的洗礼下,倔强地开着胭红的花。那些花朵尽管有点打蔫,但那红却明丽而热烈,像是来自春天里熊熊的火炬。
也就在此时,我听说了一位母亲的英雄事迹。这位母亲叫张龙秀。她儿子陈正人就是当时中共遂川县委书记。看到儿子为穷苦百姓们办事,母亲无比欣慰。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她也带头参加了革命,在红军医院担任看护员,救治伤病员,为革命队伍传递情报,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红军撤出遂川进军井冈山后,遂川县城复被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红军干部和革命家属,张龙秀不幸落入了他们手中。他们对她严刑拷打,逼迫她交代儿子的下落,说出党的秘密,并与共产党一刀两断。她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仍意志坚定,坚贞不渝,对敌人破口大骂。敌人暴跳如雷又无计可施,就穷凶极恶地使用酷刑,最终对她射出了一颗罪恶的子弹。英雄的母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碧血千秋怀母德,青山万古蔼慈云。”多年后,她的儿子陈正人担任了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任书记。在母亲的墓前,他泣血为母亲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杜鹃花另一个名字叫映山红。开花的季节应是春天。但在遂川横石乡,在十月的绵绵秋雨里,我却邂逅了一株株红艳艳的杜鹃花。遂川,这个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这个留有无数革命烈士足迹的地方,让我听到《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红歌,同时看到了和英雄一样赤诚如火的杜鹃花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