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的“军营一日”:高原巡逻,定格边陲新

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正在巡逻。杜海兵摄
高原巡逻,定格边陲新画面
■解放军报记者 李 蕾
喀喇昆仑,寒风呼啸。“嘟嘟嘟……”一阵急促的哨音响起,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开始了一天的巡逻。
狂风卷着雪花在空中翻滚,打在脸上像小刀割肉一般疼。
“这个角度好,大家坚持住……”茫茫雪原,巡逻官兵的身影若隐若现。除了携带装具、钢枪外,二级上士杜海兵还背着另一套“长枪短炮”——他是连队的战场取证员兼新闻报道员。
为了抓拍一个满意的镜头,杜海兵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奔跑,时不时按下相机快门。这位来自河南的士兵,今天跑得格外卖力,因为这是他军旅生涯最后一次巡逻。
走着走着,杜海兵背着风突然弯下了腰。记者以为有什么情况,赶紧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他把相机电池拆下来,塞进怀里取暖。
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相机被冻得停机是常事。
看杜海兵搂着这个磨损得近乎“包浆”的相机,记者很好奇:“这相机跟着你有年头了吧,还不换?”
“别看它沧桑,我已经用它拍了6000多张照片,都存在我们连‘家谱’里呢。”杜海兵骄傲地说。
随着海拔攀升,记者跟着巡逻队伍来到“好汉坡”山脚下。“好汉坡”海拔近5700米,每次官兵巡逻都要攀爬3个坡度超过60度的陡坡。
“李记者,你还记得上次给您看的那张128个台阶的照片吗?”
顺着杜海兵的手望去,记者果真在最陡峭的几段崖壁中发现了一条台阶路。
“这是咱连老兵、驾驶员王殿忠带头凿的,有了它,这段路好走多了!”杜海兵告诉记者,临近退伍前,王殿忠冒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低温,带着战友们一起修了这段台阶。
手里磨出的大血泡,被碎石崩红的双眼,绛紫色的干裂嘴唇……这些场景都被杜海兵用相机定格为永恒。
当记者拖着颤抖的四肢,跟随官兵爬上第128个台阶,喀喇昆仑的雄奇险峻顿时尽收眼底。“我来给大家拍一张照片吧!”杜海兵忍不住说。
杜海兵手握相机,走到20米开外的一处缓坡上。没想到积雪太厚,他头朝下掉进一米深的雪洞中,瞬间被大雪淹没。还好战友们及时赶到,像拔萝卜一样把他拔了出来。
记者问他:“拍摄这么累,还这么危险,你怎么坚持的?”杜海兵笑了:“坚守河尾滩,艰难、感动、温暖的瞬间都能被我手里的相机记录下来,我就觉得特别值。”
来到好汉坡第二个山脚下后,官兵组织休息。只见杜海兵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全家福”说:“老婆,我马上回去了,咱们再一起看看河尾滩这个‘家’。”
那年元月,杜海兵的爱人郑晓辉,成为河尾滩建连以来第二位来队的军嫂。“这是你的家,也是我的家。”妻子的支持坚定了杜海兵的戍边信念。
距离山顶最后100米,我们一手抓紧绳索,一手借助冰镐向上攀登。终于,林立的雪峰尽收眼底,巡逻队员展开五星红旗庄严宣誓:“边防有我在,请祖国放心。”
“光圈要调大点,构图要精准,多跑几步,不然抓不住精彩的瞬间……”返回时,杜海兵把相机交给了列兵吕阳。
“这段时间,吕阳差不多把我的绝活儿都学会了。”杜海兵话头一转,“有人接替,我才能安心离队。”
听闻此言,紧握相机的吕阳眼里噙满了泪水。
返回连队,夜深人静,战友早已进入梦乡,杜海兵还在学习室忙碌,把当天拍摄照片整理到“家谱”里。
5年前,记者第一次到河尾滩采访。如今,记者已和边防连官兵成为兄弟。到过河尾滩的人都明白,在这里,一群边防军人把信念当作阳光,把担当视为氧气。因为,河尾滩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