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邮路“绿色信使”
新疆“最美退役军人”、邮运司机艾尔肯·塞来——
边防邮路“绿色信使”
■赵 健 袁 玲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阿图什市,一条公路笔直地伸向戈壁远方。整理好各类邮包,发动邮车,属于艾尔肯·塞来的那一抹绿,又流动起来。
今年46岁的艾尔肯,是中国邮政集团克州分公司一名邮运司机。20多年来,他往返于边防邮路,一个人,一辆车,行程118万多公里,为边防官兵、边境民警和牧区牧民运送报刊包裹,从未延误一个班期,从未丢失一份邮件。
艾尔肯的邮运路线,途经数个边防部队驻地。每一次看到边防官兵收到家人信件、包裹时开心的模样,老兵艾尔肯都觉得很亲切。
1994年,17岁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尔肯参军入伍,来到原武警新疆边防总队克州边防支队。由于熟悉当地地形,他被分配到人手紧缺的汽车连。艾尔肯刻苦训练,凭借过硬的驾驶技能,圆满完成多次高原运输任务,被评为“优秀士兵”。1997年退役后,他来到原克州邮电局,负责邮件分拣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末,为方便边防部队订阅报刊、收取远方亲人的信件包裹,原克州邮电局在阿图什市开通了一条边防邮路,保障沿途边防部队、边境派出所及边境乡共11个投寄点的邮件收发需求。
“‘邮路’虽然通了,可沿线不是冲沟就是河坝,哪有路啊?”
“点多线长,又在高海拔边防线上,车都上不去,还能送邮件?”
听到单位选派边防邮路司机的消息,不少人打起退堂鼓,艾尔肯却主动报名,“我在边防当过汽车兵,又熟悉邮政业务,加上我是少数民族,跟牧民群众打交道有优势,跑边防邮路,我去!”
“如愿以偿”的艾尔肯,这一跑就是25年。
沿边防邮路向格达良边境派出所行进,能看到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以前从阿图什市到格达良边境派出所,走的就是这条路。”艾尔肯打开话匣子,说起那条曾无数次走过的路,“没有路标,一到冰雪大风天气就辨不清方向,上不了路”“好不容易熬到开春,山上积雪融化了,又容易赶上泥石流”“那时候送趟邮件,是要看老天爷脸色的”……
遇到突发情况,如何保证投递率?艾尔肯给出的答案,是“用肩扛、用手提”。那一次,艾尔肯的邮车在距离格达良边境派出所15公里处突然熄火,经检查是发动机出现故障。艾尔肯锁好车门,背起大大小小的邮件就往前走,赶在天黑前按时把邮件送达。
工作如此辛苦,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也许是一种使命感。”艾尔肯说,许多边防官兵告诉他,每到收邮件的日子,大家都翘首以盼,“收到家人的信件,过一把拆快递的瘾,和战友分享来自家乡的土特产,官兵们戍守边防的日子,就没那么单调了……”
边防邮路上,艾尔肯还经常为沿途群众提供帮助。寒风呼啸、大雪漫天时,他的邮车总是打头阵碾出第一道车辙,为其他车辆安全通行开道;沿路遇到招手求助的游客、摩托车出现故障的牧民,他又变身“救援向导”“维修工人”,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艾尔肯回忆,边防邮路全程近400公里,以前路况不好,跑一趟要花3天时间。近年来,军地有关部门共同实施道路改造工程,阿图什市区通往周边所有边防部队驻地、边境派出所的路全部修成柏油路,保证运输通畅安全。
“工作日每天送一次,今非昔比了。”说话间,艾尔肯驾车驶出柏油路,来到格达良边境派出所门口。跳下驾驶室,艾尔肯麻利地戴上手套,与正在等候的几位民警一起,将邮包依次搬下车,摆放整齐。
“这趟来,我还给大家带了一样好东西。”艾尔肯有些神秘地笑着,从随身的绿色背包中取出一叠信封。
“是退役军人优待证!”看到信封上的字样,民警艾孜木江·达毛拉脱口而出。惊喜之余,大家纷纷向艾尔肯表示感谢,“4年前从边防武警转业成为移民管理警察,这是我们这些老兵收到的最贴心的礼物。”
“走吧!”一阵欢笑过后,艾尔肯登上邮车,载着笔者向茫茫戈壁驶去,“这是咱们今天的第一站,还有好多战友和老乡在等着我们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