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永葆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陈鲁民
我们常听到一句很励志的话:迎难而上。但落到具体行动时,就会发现,困难个个都不是“善茬”:它们或是一个陷阱,掉进去就很难脱身;或是一片荆棘,把你扎得头破血流;或是一座大山,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翻越……面对种种困难,敢不敢迎难而上,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如果再给“迎难而上”加个注解,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如大渡河铁索桥上的22名红军勇士,明知九死一生,也要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就如“时代楷模”黄大发,明知山高崖险,也要寸凿尺敲、“愚公移山”;就如抗击新冠疫情的白衣战士,明知病毒肆虐,也要逆行出征、全力以赴。
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浴血奋战,强渡湘江是迎难而上;小米加步枪,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是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在战争废墟上恢复经济是迎难而上;自主创新,研制“两弹一星”是迎难而上;穷则思变,实行改革开放是迎难而上;躬耕田野,培育杂交水稻是迎难而上……每一个迎难而上,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和牺牲,都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不懈。
不经风雨,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困难挑战往往是人生的“磨刀石”。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后取得的成绩就越大;挑战越多,克服挑战后练就的本领就越强。当年面对“三座大山”的重压,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下去”,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最终带领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47年7月,党中央要求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面对困难,刘邓大军没有退缩。邓小平同志在野战军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历经几个回合的艰苦斗争,刘邓大军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实现了党中央所寄望的“争取最好的前途”。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遇到困难时,除了讲困难,我们还要认真想想,还能做点什么?要思考所遇到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困难、有多少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只有认清困难,甘做难事,方能胜任大事。
迎难而上,首先要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俗话说: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从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再到廖俊波“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作为共产党人,越是任务重、困难多,越要鼓足攻坚克难的精气神、越要保持那股向上向前的力量。正如习主席所讲:“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通通抛在身后!”
迎难而上不是一句空话,还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扶贫干部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蹲点最偏远的村寨、帮扶最穷的人家,与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一起攻克了一个个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我们只有坚定意志、知重负重,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遭遇艰险不可避免,碰到难事不可避免。我们决不能被困难吓倒,决不能成为困难面前的逃兵,要永葆迎难而上的精气神,化难度为高度,变阻力为动力,在战胜困难中发展壮大,在风雨洗礼中攀爬向上,努力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