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姿的淬炼
军姿的淬炼
■章熙建
军姿,是军人站立时的独有姿态,更是军人践行使命的一种精神呈现。而历经军旅岁月淬炼的军姿,则被赋予了刀琢剑錾一般的印痕,犹如战火硝烟给钢枪烙上的一层光泽。
2018年八一建军节的上午,当我走进南京市国防园时,眼前忽然一亮。静卧高台之上的那辆退役T-34坦克前,一面印有“南京大学应征方队”的红旗迎风飘扬,80名大学生整齐列队,一位退役老军人正在专注地讲述着军旅传统。他满头银发,腰板坚挺,语调铿锵,透出当年征战岁月赋予的果敢英锐。
他是我当年在长江口海防团当兵时的老团长侯宪和。2001年退休后,老团长没有在家安享赋闲时光,而是操起了另一件武器——照相机,展开了新一轮的军旅跋涉。他时常返回当年挥洒青春热血的老团队,用镜头记录战士们刻苦训练的精彩瞬间。这些训练场撷珍,经有关方面审定后,最终以练兵备战为主题汇集成册,并印刷出版。
老团长对于学习钻研始终执着不懈。对摄影技术的娴熟驾驭,加上对于军事专业的敏锐感觉,使他拍摄的照片视角独特,浓缩了训练作风、战斗精神等丰富的军事元素,深受官兵喜爱。每逢军旅摄影作品集出版,老团长都要返回老团队举办赠送仪式,对在镜头中留下青春风采的战士,他一一签名留念;对考入军校或退伍返乡的战士,更是一个不漏地邮寄给他们。记得老团长给我赠送第三本画册《曾经当过兵》时,曾在扉页上写下一句意境隽永的心语——“十年磨三剑,白发铸金戈”。
老团长从退役当年起,就登上了为适龄青年和预征对象讲传统、讲军史的讲台,这一讲就是十多年。后来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那就是向预征对象们赠送他的摄影画册。
老团长忙碌于签名赠书的一刻,我的目光落在了那辆坦克上。缘于时光浸染,坦克通体黝黑,铁甲表层隆起了细密的疙瘩。这头战场雄狮炮管高昂、威风凛凛,在烈日的照耀下泛出幽幽蓝光,似乎正无言地讲述当年驰骋战场的威武霸气。
哦,那是战火熏染镌刻的特殊勋章,那是时光浸染打烙的岁月印记。此刻,时光穿越,令我不禁想起老团长30多年前的一段战斗经历——
那是1982年的8月中旬,八号台风来袭,守备二连正面海堤在海浪冲击下岌岌可危。凌晨三点,侯团长率步兵三营星夜赶到。当他们正踏着泥泞奔向堤坝的当口,堤顶突然响起短促的警报声,三号哨亭堤段出现重大险情!
侯团长立刻奔跑登上堤坝北侧。这是一段处在弯道顶端的“T”形海堤,形状犹如一把搭箭的弯弓向着大海,而排序三号的穹顶哨亭就坐落在利箭的箭镞位置,也就是海堤弯道凸出部的最前端。此刻,遭受狂涛巨浪的一次次猛烈冲刷,堤坝下的泥沙渐渐被掏空,整体浇筑的哨亭在海浪冲击下摇摇欲坠。
风疾浪高的海堤上,有位营长提出,可考虑从哨亭反向的堤坝弯道地段加固,如果前方的哨亭倒塌撕开缺口,加固的后侧堤坝或许能顶住巨浪的冲击。
侯团长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扭头望向堤坝的内凹地段,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突然挥手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语气笃定地说:“我在二连蹲点时参加过这段海堤的养护,别看表层铺着片石,可内里全都是泥土垒成的,加固只能算是贴上了块膏药,根本经不住浪头的冲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固哨亭险段!”
关键时刻,团长的一道命令改变了一条堤坝的命运。那个凌晨,狂风掀起巨浪铺天盖地地拍击大堤,海浪发出的巨大啸声压倒了一切声响。随着团长一声令下,两台大功率发电机带动6盏探照灯,把濒危堤坝照耀得形同白昼。20多辆军车源源不断地运来片石和水泥。两个突击梯队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快速投放片石和水泥。那一刻,团长就像铁桩一样铆在风口浪尖上,扯着已经沙哑的嗓门指挥突击救险……
时光荏苒,当年的鏖战已铸成记忆。那一刻,再次遥望古稀之年的老团长,一身泛白的迷彩服,左肩斜挎一只草绿挎包,右肩斜挎的则是一架长焦相机,腰带紧束,俨然当年挎枪带弹的军姿披挂。
那瞬间,鏖战海堤与伫立坦克前的两个身影交相叠印,令我脑海深处骤然蹦出一个词汇——淬炼!军旅岁月的浸润,为军人身上烙上一层特殊的光泽,那是时光冲刷不能磨灭的印痕,更是闪烁在军人魂魄之中的光芒。
记得当新兵时,曾听老兵们讲过一句话,等到军装长成皮肤,就意味着军人的生命已经定型。后来又读到一句英雄箴言:战伤留下的疤痕,是给军人佩戴的特殊勋章。那时懵懂不解,此刻我始有顿悟,那是军旅征程中一种植于信念、渗入血液的熔炉冶炼,是一轮炼铁成钢的生命淬火!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