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战斗力才有生命力
聚焦战斗力才有生命力
■卢绪成
众所周知,从延安时期开始,“拥军”就与“支前”密不可分。抗战时期,根据地群众锯掉村里的树木、卸下自家的门板,甚至还有老人捐出备用棺材,帮部队修筑工事,确保子弟兵少损伤、多杀敌。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地区人民群众以生产支援前线,叫响“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的口号,掀起缴纳公粮、捐献物资的高潮。那个年代,拥军工作的重心只有一个——一切围绕战场,一切服务打仗。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80年来,“双拥”这一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伴着我军建设发展的铿锵步履,薪火相承,内涵不断丰富。但我们也要看到,个别地方没有与时俱进,仍把拥军工作简单地视为改善部队物质文化生活,考虑冷暖温饱、改善生活条件多,聚焦战场操场、投向战备训练少,与部队备战打仗的现实需求脱节。崂山区多措并举打造“山海同梦、鱼水情深”双拥品牌,他们的实践证明,双拥工作只有聚焦战斗力,才有生命力;只有紧跟战场铁流,才能汇聚起能打胜仗的滚滚洪流。他们的做法启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扭住服务备战打仗这个着力点,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解国防所需、想官兵所盼,全面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
紧扣备战打仗,增强拥军“硬度”。应着眼联合作战新要求,协调推动跨军地相关保障政策制度的制定落实,加快推进军地两大体系形成“一盘棋”,在支持国防军事工程建设、高素质军队人才培养、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支援保障部队作战行动等重点工作上持续发力。
紧贴部队需求,加快拥军“速度”。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按照部队所需、地方所急原则,列出清单,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马上办、加急办,高标准、高质量办,全力办好”的生动局面。
紧盯官兵困难,提升拥军“温度”。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双拥协调机制功能作用,出台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以更大力度、更务实举措解决好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让广大官兵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练兵备战。
紧抓协调联动,确保拥军“力度”。要把拥军支前工作纳入地方政绩考评体系,纳入双拥模范城考评指标体系,强化对双拥工作的监督、检查;健全各级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双拥工作例会及军地走访慰问、军民共建等制度,形成党政军“三位一体”、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广覆盖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军政军民团结帮助我们战胜敌人、夺取胜利;走进新时代,只要我们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