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挡拆”战术
善于运用“挡拆”战术
■杜 涛
挡拆,是篮球运动中一项基本的配合战术,是指进攻队员给持球队员做墙掩护,通过人的运动和球的传接,创造接球投篮或二次进攻机会。球场如战场,挡拆战术对于备战打仗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挡拆,说白了就是给持球队员“做人墙”,目的在于通过打掩护、打配合,赢得机会、战胜对手。挡拆战术在战场上也时常被运用。我军战争史上“围点打援”战术,以部分兵力包围敌固守的战略、战役要地,以主力设伏围歼来援之敌。这一战术可以演变为三种形态:“围点”示形,实为“打援”;“围点”为实,“打援”为辅;“围点”“打援”皆为实。但不管怎样,“围点”周密部署,灵活机动,不给守敌以喘息机会;“打援”攻守并济,坚忍顽强,有力地迟滞敌援军行动,二者统筹兼顾、整体谋划,方可夺取胜利。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既围歼了锦州之敌,又打败了增援之敌,为解放东北赢得了关键一仗。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挡拆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体现的是心无小我的大局意识、牺牲精神。作战中常常碰到主攻与助攻、主突与钳制、围歼与阻击等不同分工,如果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想当主角、不愿做配角,只想当“红花”、不愿做“绿叶”,是完不成“挡拆”这套战术动作的。刘伯承同志说,打仗有的吃肉,有的啃骨头,这是全局作战胜利的需要;认为吃肉就好,啃骨头就吵起来,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全面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为整个解放战争做“挡拆”。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歼灭南线敌人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正是广大指战员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我军才能够有机协同、密切配合,打赢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一个个胜利。
责重山岳,能者当之。挡拆作为一种技战术,怎样把握时机,如何掌握力度,考验的不仅是意识、意志和专注,还有能力、智商和经验。“挡拆”并不是独门绝技,敌我双方都能熟练运用,关键要看谁有能力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决策靠大智,执行靠大勇。同一场战争,同样的战术,执行能力不一样,效果也大相径庭。孟良崮战役中,我军欲“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而国民党军队企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从双方战术上看,并没有明显的孰优孰劣,结果我军打援部队将敌人死死挡在外围,寸步难行,而敌人“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同床异梦”,很难向“中心”靠近一步,眼睁睁看着整编74师被围歼。这是执行力的差别,也是胜负的关键。
一位军事理论家解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时认为,此“一心”乃“精神上的一致”。挡拆是一种默契,真正的队友,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彼此便能心领神会。战友是袍泽之交、生死之交,相互之间练就高度的战场默契,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心有灵犀、生死与共,释放出巨大的作战潜能。练兵备战是养成默契意识的必由之路,重大任务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最好平台。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系统与系统的较量,最讲究联合性、协调性、整体性。只有平时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苦在一起、练在一起,千锤百炼、深度磨合,战时方能默契无间、高效协同,凝聚起一往无前、攻无不克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武警广西总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