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航 迹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5:32
导读:每逢随舰出海,我总喜欢站在舰艉甲板,看螺旋桨搅起的白浪,像沸腾了似的翻滚。它们向远处奔流,像是要在深蓝色的海面凿出一条河流。即便白浪渐渐平复,直至痕迹全无,仍令人

  航 迹

  ■高 密

  每逢随舰出海,我总喜欢站在舰艉甲板,看螺旋桨搅起的白浪,像沸腾了似的翻滚。它们向远处奔流,像是要在深蓝色的海面凿出一条河流。即便白浪渐渐平复,直至痕迹全无,仍令人感觉那只是表层的平静,而内里依旧起伏翻涌。

  8月的一天,由于任务,我再次踏上了军舰甲板。这是一艘船坞登陆舰——海军长白山舰。甫一出港,随着发动机转速增大,军舰航速陡然提高,舰艉的白浪即刻欢腾起来。我轻轻赞叹着,长白山舰双车双桨,留下的航迹自然比其他小型船只更加雄厚、宽阔和悠长。

  巧的是,副舰长是我上军校时的同学。虽然我们毕业后未曾谋面,可再见面时仍感到同窗情深。登舰之前,他便主动联系我,向我介绍了长白山舰的基本情况。登舰后,我常常在他值更时来到驾驶室,看他坐在指挥员专属的高脚椅上观海况、下口令。

  15年间,他早已从军校学员变成万吨巨舰的指挥员。可在我的印象中,他仍旧是那个肩扛“一道杠”的懵懂少年,他的变化之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聊天中我得知,他曾在多型军舰任职,还在支队机关当过作训参谋,履历不可谓不丰富。我不断尝试“脑补”他这些年在不同岗位任职的场景,才让他作为巨舰指挥员的样子在我脑海里鲜活起来。

  夜航期间,我来到他的住舱。门开着,灯却暗着,我猜他此时正当更,便来到驾驶室“探班”。夜航期间灯火管制,驾驶室一片漆黑,我听到他下达了“向左5度”的口令。操舵兵刚应答完回令,他就在黑暗里叫出了我的名字,“到这边来坐”。

  我的眼睛还没适应黑暗环境,什么也看不见,而他却仅凭一个身影就能精准地辨认出我。我诧异地想,这是4年朝夕相处之后的熟稔,还是作为舰领导的责任感,让他对每一名“舰员”都高度关注?

  在长白山舰右舷的通道里,挂着一幅特殊的世界地图。地图由手绘而成,以红点标注着它所抵达过的港口,港口之间以各色线条相连,构成一幅纵横交错、五彩斑斓、辐射辽阔的画面。

  他告诉我,除了到访过这些遍布世界各地的港口外,他们还常年穿梭于我国漫长海岸线上的各个军港,完成日常训练任务。“不是在航行就是在备航。”他说完这句话,在驾驶室值更的其他舰员都安静下来,只剩电台频道里偶尔冒出的几声民船呼叫。

  “一转眼15年了。”我发出感慨,他没有接话。随即,雷达兵报告了出现在军舰左舷的一艘渔船的方位和速度。“昨天开海,渔船多,还好我们提前调整计划,避开了东边海域的那一大波渔船。”他刚说完,航海长的报告声就从海图室传来:“报告舰指,航迹向217。”他不假思索地下达口令:“把定,两进四。”

  凭借着记忆中有限的舰艇操纵知识,我判断出他决定加速从渔船前方通过,显然他已在心里计算出本舰与对方的会遇时间。他迅疾的反应速度和胸有成竹的预判,让我再一次对他肃然起敬。

  经过几天几夜连续航行,我们抵达了三亚。在军港码头,我相继见到几名在舰艇部队工作10多年的老同学。时光毫不客气地在他们的脸颊、额头和两鬓留下了印迹。他们常年住在舰上,以舰为家,以海为家,抑或,也以航迹为履历。

  在离舰前的最后一段航程里,我又一次伫立在舰艉。顺着航迹隐没的方向放眼望去,海天之间那条细线闪着金灿灿的光芒。其实,从作战的角度讲,尾流正是舰船的软肋之一。因为很多鱼雷攻击舰船时,给它提供引导的正是螺旋桨推动海水奔涌而形成的尾流。此时,我却有一个感受,那磅礴的尾流明明就是一柄寒光闪闪的长剑,在辽阔海面上亮出了勇敢和无畏。

  离开时,我再次来到驾驶室,想和老同学告个别,却没能遇见他。在驾驶室外的甲板上,我看到海面不知何时升起一道彩虹,把航道装点得溢满青春的光彩。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