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春秋”不可取
“皮里春秋”不可取
■刘奇山
成语“皮里春秋”出自《晋书·褚裒传》。褚裒,字季野。书中称其“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从不公开评论他人善恶,桓彝评价称“季野有皮里春秋”。由此,“皮里春秋”一词被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不评价别人,把意见埋在心中的人。
揆诸现实,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仍存在“皮里春秋”的不良习气:批评上级放“礼炮”,多是一些“包装”过的意见,以批评之名行表扬之实;批评同级放“哑炮”,你不说我、我也不说你,乐于当“老好人”;批评下级放“空炮”,空话套话官话一堆,对关键问题、要害之处避而不谈,反而对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长篇大论。党员干部队伍中的“皮里春秋”现象,是党性不纯、风气不正的表现。如果任由这一现象抬头,那么“三缄其口”“作壁上观”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于党的事业不利。
造成“皮里春秋”现象的原因很多。从主观层面来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是非曲直,却话到嘴边“留三分”;担心“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对歪风邪气不制止、对不良现象不批评、出现犯错误苗头不劝告,闭嘴装糊涂;怕被“穿小鞋”,怕丢选票,怕得罪人,维护所谓的“一团和气”,等等。从客观层面来看:个别单位民主氛围不够浓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党内监督机制运行不畅,执纪问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等。
毛泽东同志曾说:“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党员干部要秉持“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的原则,坚决摒弃“难得糊涂”的庸俗哲学,认清老好人不是真好人、打掩护也不是真保护的道理,襟怀坦荡对待同志的缺点错误,客观公正批评他人的过失,在互相咬耳扯袖中达到改正错误、“治病救人”的目的。习主席多次强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我们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各项基本制度,进一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团结—批评—团结”,严肃认真地组织党员进行政治体检,刀口向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见人见事见思想,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成为常态。
杜绝“皮里春秋”,领导干部需要以身作则。一方面,领导干部要以“闻过则喜”的态度诚恳接受他人的批评,鼓励党员之间拉衣扯袖、揭短亮丑。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真刀真枪、客观公正地讲评自身及他人的不足,做到真提意见、提真意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做到人人表里如一、心口如一,自我剖析不遮遮掩掩,批评他人直戳痛处,让民主生活会真正有“辣味”,让大家在红脸出汗中有所收获和进步。
(作者单位:武警洛阳支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