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爱上理论学习”
“让更多的人爱上理论学习”
■本报记者 钱晓虎 通讯员 朱为俊 赵星全
“发现外机正在靠近……”首次遂行远海警巡任务,海军某部飞行军官刘严严就遭遇某外军军机近距离跟监干扰。他沉着指挥机组成员拍照取证、喊话警告,成功将外机驱离。
“远海警巡飞行,一杆一舵连着政治。”事后,刘严严对战友说,“像这种斗争和博弈,固然需要‘亮肌肉’,但我们展示出来的坚定和自信同样重要。”刘严严处变不惊的内在支撑,就源自深学党的创新理论涵养集聚的底气。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刘严严说,“对理论最好的尊崇是运用,最真的信仰是践行。”去年,他与战友孙宝力分别作为长机、僚机战术指挥长,共同执行新弹型射击任务。前两次射击全部正中靶心,没想到两人在最后一枚导弹的发射方向上产生了分歧:孙宝力认为应该按照既定方案发射,但刘严严在实际测量后,却感到需要修正方向。
相信既定方案?有方案“托底”,即使没打中也没有责任。
相信实际测量?万一测量有误差,整个任务将被判定失败!
“坚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真正负责任!”刘严严斩钉截铁的态度,给了大家勇气和信心。
修正、发射,导弹正中靶心,任务圆满完成。事后复盘推演发现,目标靶船受洋流影响偏离预定航线,如果按预设方位发射导弹势必脱靶,整个团队的数月努力将付之东流。
“科学理论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刘严严告诉记者,作为舰载机飞行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托起飞行的高度、丈量胜战的尺度。从院校到一线,从改装到实战,他始终将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深研“强军打赢的科学方法论”,把“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些年,刘严严把习主席有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的重要论述融入战术训练,主动把驾驶、声呐等专业纳入学习范围,对战机座舱内上百个飞行仪表和电门了如指掌,做到“程序一口清、按键一摸准、处置一手灵”,对近百个空中特情处置方案烂熟于心。
军事理论与政治理论融会贯通学,让刘严严豁然开朗。某次任务前组织审定作战方案,他结合运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建议:如果按照方案中的战术执行,即便完成了任务,也可能给国家大局带来被动。这让在场的专家有些意外。最终,经过研究讨论,该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每一名指战员都要具备这种思维素养。”在刘严严看来,理论武装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一定要点亮微光,汇以成炬,让更多的人爱上理论学习,带动身边战友共同进步。
新毕业学员刘津予问刘严严:“理论离基层岗位太远,对我的工作有啥用?”刘严严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出了一个建议:“要不要和我一起学习半个月?”得到刘津予同意后,从第二天起,刘严严一有空就将他“拽”进学习室,从理论的基本内容、提出的时代背景、蕴含的哲学思维,到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如何深刻影响社会发展、战备训练和学习生活,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讲解辅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间一长,刘津予对理论学习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转变。在理论滋养下,刘津予的个人成长也跑出了“加速度”。一次沉浸式特情处置演练中,导调组未按预案导调,连出几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刘津予沉着应对,充分调动学习储备综合施策,最终成功“闯关”。
刘严严发现,不少基层官兵理论学习不能入脑入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将学习成果转化成实践效果的“路”和“桥”。因此一有机会,刘严严就与身边战友分享自己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帮助身边战友学以致用,让大家在学习中尝到甜头、看到奔头。一名海军领导在听完刘严严的有关事迹后,连连感叹一名基层干部能有这样的自觉和作为“很难得”。
如今,刘严严已经从飞行员成长为飞行教官,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给了他更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机会。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刘严严说,从“主动影响别人”到“被别人自发需要”,这就是一名理论学习者传播者的最大幸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