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某教研室主任陈彦龙:行之有
行之有恒自芬芳
■杜善国
终于又完成一项攻关课题的立项论证,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某教研室主任、文职人员陈彦龙走出办公室,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间活动筋骨。
陈彦龙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炙热的情感在心中不断升腾。怀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梦想熔铸在课堂,努力将所学知识奉献给部队,“诗和远方”变成脚下的奋斗之路——这是他想要的人生,也是他追寻的目标。
一
2020年9月17日,从现役军官转改为文职人员的陈彦龙,身着“孔雀蓝”,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为大二学员上课。流畅的板书、滔滔的讲解,让学员们目不转睛。当好一名文职人员,成为陈彦龙新的目标。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陈彦龙最喜欢辛弃疾的这句词。小时候,他最喜欢玩具枪,几部有名的军旅题材影视剧翻来覆去看好几遍。高考时,他的3个志愿填报的都是国防生。胸怀献身国防的理想来到学院,他承担多门主干课程教学任务,参与完成多项课题,快速实现从博士到军校教员的华丽转身。
转改前夕,地方多家单位提供优渥的待遇,想把陈彦龙挖过去。陈彦龙不为所动,因为他舍不得军营,更舍不得军事职业教育这项事业。“只要让我干与强军相关的工作就行!”他毫不犹豫向学院递交申请,期待早日穿上“孔雀蓝”。
“追赶超越的脚步不能停。”身份变了,陈彦龙的奉献和担当没有变。每次教学之前,他都提前来到学员队,跟学员们一一见面,了解掌握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现实关注。对每名学员的知识结构、基本履历、专业优长、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等情况,他都要详细记录,手里的学员名单上标注得密密麻麻。在此基础上,他有针对性地聚焦难点,进一步调整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研讨问题。许多学员反映:“陈教员的课就像是专门为我们设计的,贴近一线部队训练、贴近实战,听后很受启发。”
把根深深地扎在校园,把心牢牢地系在学员身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激励着陈彦龙在为战育人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拼搏。
二
春光明媚,夏阳似火,秋意阑珊,冬雨绵长。这是南国的四季。陈彦龙的四季只有一种状态:忙碌。
看准了目标,就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去实现,这是陈彦龙做事的态度。学院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投入大,耗时长,制作复杂。通知刚一下发,他迎难而上主动请缨,承担《枪械使用知识》课程制作。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眼里没有白天黑夜,只有任务节点,钻进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盘活资源,创新提出“基于‘学讲研练考’一体设计的理论精讲方法”;与同事们一道反复商讨,紧紧围绕满足学习人员的岗位任职需要,研究设计课题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带领团队深入一线部队,在官兵中寻找鲜活题材,挖掘有价值的线索。
匠心与专注,能将平凡的工作雕琢出耀眼的光彩。两个多月下来,陈彦龙有了自己深切的感悟,一份5万多字的讲稿新鲜出炉。他还在林地、田野构筑课程拍摄场景,和学员们反复验证每个动作细节,把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讲深、讲透、讲活,做到“有趣有料又有用”。课程上线不久,就有两万余人参与在线学习。
引人注目的陆军第二届“教坛之星”比武拉开大幕。心无旁骛、执着钻研的陈彦龙,被学院推选为参赛选手。
从讲台到擂台,澎湃的激情点燃斗志。陈彦龙全力以赴准备冲刺,找来往年参赛教案、授课视频反复观摩学习。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成为他摸索前行的路标和方向。
在激烈讨论和不懈探索之中,一条崭新的实战化教学思路变得愈加清晰:线上与线下、室内与室外、战术与技术、合格与特长有机结合,讲出新鲜故事,做到交流互动,既有“战味”又有“战力”。
号角吹响,来自陆军院校60多名参赛选手摩拳擦掌。陈彦龙以流畅的表述、精准的语速、规范的手语结束说课时,受到评委们一致好评:不但角度新颖、资料翔实,而且把严肃的工程理论课讲出精彩和韵味,让人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他夺得总分第二名的佳绩。
获奖的兴奋感消退后,陈彦龙在心中复盘比赛。他从其他选手娴熟的授课技能中,感受到差距。“言语精准、设计精湛、内容精深、面向未来……教学领域山外有山,我可不能停滞不前。”坐在返程的飞机上,他心潮起伏,一直在思考如何精进提高。
回到岗位,在授课和备课之余,陈彦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埋头读书,填补认知空白,提炼新思想,探寻新思路。反复钻研,日复一日,腰累弯了,心思却变得更加细腻: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总结一番,一年记了4本案例笔记。他觉得,打磨创新成果的过程,就是在打磨内心。
三
芳华绽放知识课堂,匠心出自平凡岗位。
因为一次次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表现出色,陈彦龙被确定为学院名师培养对象、陆军科技英才培育对象。他的荣誉证书摆满书柜: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5篇学术论文获奖,完成20余项科研课题、1项春蕾课题……2023年10月,他登上陆军“四有”优秀文职人员的领奖台。
“无论学科专业怎么变,智能化发展趋势不会变。”走马上任教研室主任的陈彦龙,把这个理念反复说给自己听,也反复向全室人员阐释。可是,人工智能门槛高、转岗难,室里的大项任务很多就是由转岗的“85后”教员领衔担纲。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支年轻的“合成军”打造成敢啃硬骨头的“常胜军”?
经过深思熟虑,陈彦龙得出一个响亮的答案:依托“教研一体”的团队,探索“博士带硕士”的集体冲锋,在备战打仗亟需的方向上深耕细作,确保随时能点将出征。
陈彦龙带领的这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和拼劲奋斗着,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从校园里传出。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陈彦龙接连打出聚拢要素、协同发力的“组合拳”,点燃全室创新引擎。没有先来后到之分,没有名气大小之别,所有人形成合力,用一门好课带动多个专业群,累计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能吃苦、敢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梦想,走出一串串奋斗的足迹。
见过陈彦龙的人,都对他那双明亮的眸子印象深刻。无论经历什么,不管取得多少荣誉,他的眼神始终真诚清澈。“不能满足,不敢满足。”此时的陈彦龙,像营区随处可见的三角梅,默默盛开,坚定绽放,用全部精力去寻找自己的芬芳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