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指着朱德照片:若跟对人,我就是元帅之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历史的无情之处,在于对于身处其中的历史人物而言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不可逆的,而这选择的结果却关乎了他们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就。
1955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的大授衔仪式。
在这次授衔中共授予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其中朱德、彭德怀等十人为十大元帅,朱德更是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对于新中国的第一次大授衔,海内外媒体也十分重视纷纷报道。而在香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也从报纸上看到了相关的报道。
望着报纸上的十大元帅,他唏嘘不已。因为这些人中不乏他当年的部下,就连居首的朱德也是。
“如果当年跟对人,我就是元帅之首!”
这个老人是谁?为何会有此“狂言”?
他就是张发奎。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历史的无情之处,在于对于身处其中的历史人物而言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不可逆的,而这选择的结果却关乎了他们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就。
1955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的大授衔仪式。
在这次授衔中共授予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其中朱德、彭德怀等十人为十大元帅,朱德更是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对于新中国的第一次大授衔,海内外媒体也十分重视纷纷报道。而在香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也从报纸上看到了相关的报道。
望着报纸上的十大元帅,他唏嘘不已。因为这些人中不乏他当年的部下,就连居首的朱德也是。
“如果当年跟对人,我就是元帅之首!”
这个老人是谁?为何会有此“狂言”?
他就是张发奎。
1896年,张发奎出生于广东韶关的一户书香之家,父亲担任了县衙的小吏。
8岁时,他进入私塾,后又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堂。按照正常的成长预期的话,他应当会成为一名文人。
但造化弄人,1911年他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时,李君不慎溺死,害怕被牵连的他选择出走广州。在广州他当过染织学徒,后选择了从军,而这也彻底的改变了他的一生。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洪流清政府被推翻,张发奎考入广州陆军小学,并加入了同盟会。之后他又考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1916年,毕业后的张发奎进入粤军,凭借着战争中优秀的表现,职务也不断擢升。
从孙中山侍卫到中尉、上尉,及至1922年时担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在陈炯明叛变后,虽然与陈炯明有师生之情,但却拒绝了陈炯明的相邀坚决抵抗。
1925年,张发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旅旅长,南征后又擢升为第十二师师长。
1927年1月,凭借着北伐战争的优异表现,晋升为第四军军长。后又兼任十一军军长,担任第四方面军第一纵队司令官等职务。
众所周知的一点是这一阶段中时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兼又受到孙中山先生影响,同时他更趋向于是一个职业军人(以打赢胜仗为目标),也让他对于共产党员并无其他国民党将领那般歧视,是以在他的部队内也加入了众多的共产党员。
这其中就包括了叶挺将军、叶剑英元帅、贺龙元帅等一众人等。当时叶剑英元帅是他的参谋长,贺老总则是他麾下20军军长。至于徐向前元帅当时还只是他军部的参谋,101这样的人物也只是一名连长,陈毅元帅甚至于还只是他麾下特务连的一个准尉文书。
开国大将中张云逸,许光达、粟裕、徐海东、谭政和罗瑞卿6位大将也同样出自他的麾下,粟裕甚至于还只是学员,罗瑞卿也只是副班长。
另外,许继慎、卢德铭、周士第、郭沫若.恽代英、高语罕亦是在其麾下任职。
之所以张发奎的军队能够成为如此之多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家”,当然都是得益于上面我们提及的原因。值得提及的是即便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宁汉合流后,他本人也并没有像一些军阀那般展开大屠杀,而是采取了让共产党人员离开部队的措施。
诚如他所说的那般:“我认为革命力量不应该分裂……我对军事的兴趣远高于政治”。
而在南昌起义后,他甚至还有意的待起义部队退出南昌,绕道行军。显然这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态度—屠杀不能解决问题以及对贺龙、叶剑英、叶挺等人的喜爱,尊重。
虽然他是汪精卫拥趸,但他却并不似汪精卫那般,尽管蒋介石在于汪精卫争权中将他各种孤立。
抗日战争期间,张发奎所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粤北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解放战争中,他任职广州,不过已经多是虚职,直到1949年3月才出任陆军总司令,但显然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是大势已去,而这也不过是蒋介石希望能让他擦屁股之举罢了。
眼见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渡过长江,横扫多地,1949年7月张发奎选择了辞职定居香港。
其实,在之前他就已经看透了蒋介石,奈何张发奎将军更趋向于是一个职业军人的形象——他服从命令,即便是这样的国民政府已经腐败不堪。
而他也是国民党军队中的“异类”,不贪污、勇敢打仗都是他身上的标签。
身为军人,当然会希冀功成名就的时刻,这也是他在看到1955年新中国大授衔时发出感慨的原因所在。可是我们也同样要说的是,身为历史人物,在他选择站在国民党、站在汪精卫、蒋介石一方时,他其实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