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曾数次下过一个命令,却无人执行
周总理一生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高风亮节,大公无私。
对于自己、家人,他都要求十分严苛,绝不徇私,这一点上甚至于就连对自己生长的故居态度上他也表现的绝不“手软”。
要知道,中国人对于故乡、故居可都是有着深刻的情谊的。但他却多次下令禁止维修自己的故居,甚至还曾嘱咐当地的县委同志要将故居处理掉。
不过,他这样的命令却没有人会遵守、执行,因为他是人民的好总理,人民发自内心的敬重他。
1898年3月5日,周总理出生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这是一座三进院民居,分东西相连两个院落,由周总理的祖辈在1839年(道光19年)购入,周总理出生于东院。在这座宅院里,周总理也度过了12年的童年时光。
得益于书香之家的传统,周总理诞生后家人以《山海经》中“见则天下安宁”的神鸟典故,为他取了乳名“大鸾”,个中期许可见一斑。而周总理也当真不负所望,当然这自是后话。
年少时的周总理,在这里读书、休憩、玩耍,三位母亲则对他的性格养成影响深远。生母万氏性格爽朗、精明果断;嗣母陈氏知书达理,教诲识文断字;乳母蒋江氏则教诲其农家知识,让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
周总理一生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高风亮节,大公无私。
对于自己、家人,他都要求十分严苛,绝不徇私,这一点上甚至于就连对自己生长的故居态度上他也表现的绝不“手软”。
要知道,中国人对于故乡、故居可都是有着深刻的情谊的。但他却多次下令禁止维修自己的故居,甚至还曾嘱咐当地的县委同志要将故居处理掉。
不过,他这样的命令却没有人会遵守、执行,因为他是人民的好总理,人民发自内心的敬重他。
1898年3月5日,周总理出生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这是一座三进院民居,分东西相连两个院落,由周总理的祖辈在1839年(道光19年)购入,周总理出生于东院。在这座宅院里,周总理也度过了12年的童年时光。
得益于书香之家的传统,周总理诞生后家人以《山海经》中“见则天下安宁”的神鸟典故,为他取了乳名“大鸾”,个中期许可见一斑。而周总理也当真不负所望,当然这自是后话。
年少时的周总理,在这里读书、休憩、玩耍,三位母亲则对他的性格养成影响深远。生母万氏性格爽朗、精明果断;嗣母陈氏知书达理,教诲识文断字;乳母蒋江氏则教诲其农家知识,让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
但是,成长其实就是一场不断远离故乡的旅途。12岁时,他跟随叔父前往东北读书,而这一走便是66年未归。
这倒并不是他不思念故乡,他甚至还曾说:“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 只是他实在太忙了。
革命未成功时,要四处奔走;新中国建立后,又要忙于政务………故乡、故居就这样成为了心底的那抹不能言说的思念。
1951年,适逢八婶来京探望他,对他聊起了家中故居,言说家中故居因为年久失修,导致濒临倒塌,当地政府知悉后选择了维修。听罢周总理却并未展颜,反倒是立刻修书一封到淮安地方,表示维修房屋花费由自己来出,以后也不必修缮故居,毕竟已经没人居住。
而在之后,八婶又一次进京,周总理再度询问其故居情况。听到八婶说当地还想要立一座牌坊纪念,他再次选择拒绝,并又一次提出让地方同志将故居处理掉。
但是,地方的同志对于总理的这个命令又怎么会执行呢?
“这不是让人戳脊梁骨的事吗?”
就这样,即便之后地方同志进京开会周总理又一次令其拆掉故居,却仍旧未能被地方同志执行。
但总要给总理一个交代的,不是吗?就这样,淮安地方做了一个折中的选择,将东院改为图书馆,西院则让群众居住,并以此回复总理。
而1959年,周总理两次从广州返回北京,飞临淮安时他还曾请求机长降低高度,以俯瞰一下故乡、故土。
后来,周总理侄媳到了北京,又谈起了故居。
她说,故居虽然已经做了安排,但是慕名而来的人仍是络绎不绝,更有人对于居住在西院的住户有意见。
眼见如此,周总理只得直接以国务院名义发文淮安地方:第一,不要让人去参观;第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第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周总理的爱民之心也显露无疑,但是这样的命令人民又怎么会执行呢?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而对于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何以寄哀思?就这样在亿万人民的要求下,周总理的故居也着手整修,至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1984年,邓小平为故居提写了“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
1988年,周总理故居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也成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斯人已逝,丰碑永存。周总理的高风亮节,大公无私,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铭记!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