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除了“在这里,读懂中国”之外,我还想说,“在这里,得到启蒙”——这是我对《南方周末》的由衷感激。我是南方周末的老读者,我说“在这里,得到启蒙”,并非恭维之辞。许多想了解的疑惑,许多如鲠在喉又发不出声的言论……我多少都能在贵报找到答案,受到启蒙,这是我喜欢读南方周末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我不会电脑,还是老办法土办法,用笔写信投邮筒,敬请你们千万不要轻视这样的信件。不知我这封信,是有机会被拆开,还是被扔进废纸篓?
(福建泉州庄东贤)
(谢谢庄先生,无论是手写稿还是电子稿,我们都会一一阅过。文字背后的真诚和智慧是我们最为看重的,对我们的帮助也最大。浙江的吕滨读友曾把南方周末比作中国的另一个“智库”,其实千千万万的读者才是我们的智库,才是中国的智库。作为报纸,南方周末是一个民间智慧的表达平台。惟愿开门办报,相互激发,通过纸上的共鸣和碰撞,努力读懂中国,希望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责任与幸福。 ——编者)
“吵架”才更有看头
要评论版更有看头?我的建议是,让大家、小家都来吵吵架。中国从不缺乏正确的观点,但是太缺乏民主自由的争论了。
很多争论甚至不会有结论,“火烧塞尔维特”,加尔文是不是凶手?争了几百年,至今仍存争议。在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中,这凶手无疑就是加尔文,在凡赫尔斯玛《加尔文传》里,加尔文似乎无可指责。这时候,黑泽明的罗生门出现了:到底谁是谁非?
没有结论不代表不存在共识,在塞尔维特事件上我们的共识是:思想自由、容忍异端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凡赫尔斯玛,我差一点就彻底地否定了加尔文这个人。
南方周末评论版不该是那些只有道义、政治上无比正确的言论才能立足的地方,更该为那些错误看法留一席之地,在一个倡导思想自由的地方,我们期待看到针锋相对的观点。要让一个人有分辨对错的能力,得让他置身于一个对错交织的世界。否则,哲人王的世界只能让人感到思维的乏味、教条,世界上也就又多了一个思想上的乞丐,少了一个理性公民。
(吉林 吉东波)
(诚约大家、小家都来我们这儿“吵架”。 ——编者)
如果不安全,谁还忏悔?
南方周末记事版征文“说吧,我的内疚”已经刊登不少期了,但我发现:应征文章大都是对“大跃进”或“文革”时代发生的事件的回忆。在此,我不禁要问:忏悔事件难道只发生在彼时?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有悖于道德良心的事情,为什么不敢说出来?
也许,对那段谁都清楚和定性了的历史忏悔是再安全不过了,说出来,对己对人都无妨,犯错的原因也似乎都该归罪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但我们似乎更应该有理由勇敢地站出来,忏悔现在发生的事情,这才是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忏悔,也才更有现实意义和感召力,使自己能够真正获得精神上的拯救。
(山东威海 刘天放)
政策虽好也不能想当然
◆回应“师范教育,谁来埋单?”
(10月11日D22文化版)
在大学收费常年遭受批评、以至教育部发言人不得不很委屈地说其实我们七年都没涨价的时候,竟然出现师范生免费这样的好事,难怪全国上下一片叫好。但是,免费师范生签订的协议,不仅拴死了学生,违背了自由择业的原则,将来还得想办法落实他们的岗位,“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恐怕各级教育局会不胜其烦。
再看今年5月间发布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第四条说:“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这样的长期“合同”不但对学生来说有点残酷,对学校来说也未见得是好事——教得不好,甚或故意教得不好,怎么办?
同条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恐怕也不现实,“诚信档案”在高校里搞了好些年了,好像没什么成效。
再有,第五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学校间流动,是往重点中学流动吗?是去从事校长、教育局长那样的“教育管理工作”吗?那岂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其实为暗箱操作开了大门。
(成都 罗宁)
但愿政府永远不会错
蓝藻事件之后,太湖周边流行起了“铁腕治污”。以我居住的常州市武进区来说,据说最初计划关停小化工厂184家,现在则决定关200家,并提出了宁可GDP降几个百分点,也要保护好环境的口号。有报道说,这一轮“铁腕治污”中,政府每天组织五十多条船只打捞蓝藻,累计打捞蓝藻八千多吨;污染控制也成效显著,废水日排放量减少2.7万吨。
从环境污染的事故中吸取教训,积极治理,这无疑是大好事。但类似“刮风”式的高效率,还是隐隐让人有些担忧:大力抓GDP时,决心和举措跟今天治污何等相似。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话题,已经说了许多年,各种提醒与建议也不绝于耳,但这些未必是让政策转向的真正原因,起决定性作用的恐怕还是官员政绩考核中的环境因素的权重增加了。
危机来临时,强力而高效的治污组合拳的确能显示出政府保护环境的决心,以及强大的执行力。可是,政策执行的效率越高,民间的声音和力量就显得越微弱。面对政府的雷厉风行,小民只能祈祷政府每一次决策都恰好是对的,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infzm.com网友:baoliu)
美国比我们现代还是传统?
前些日子在美国,我留意到一个细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很多地方的电线杆都是木头桩子,连市中心也是如此,许多朽得甚至要用钢架来固定。
旧金山的机场高速也实在不怎么样,路边没有铁丝隔离网,中间防护栏没有整齐的花草,连路面也有些凹凸的迹象,当然更没有气派的收费站。不过,导游只一句话:这条路和金门桥差不多同时兴建,基本就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兴建时的样子,让我把想夸耀国内日新月异的话生生吞到肚里。
走访十几个与电脑、网络相关的企业与学校,我发现他们常常不是夸耀自己多先进,而是争先恐后讲述自己的古老,最骄傲的常是,“这套设备几十年前就已经服务于这里,在本行业的其他地方,已难得一见”。要知道,它们可不是博物馆,而是一些我们理解的高技术部门。
华盛顿第九电视频道的一位主管告诉我:有很多新东西,我们并不是不需要,而是经验告诉我们,它们还没有经过时间检验,如果我们匆忙上马,我们无法预见它将带来什么。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木头桩子的电线杆的存在,似乎很有些道理。
(广州 周鲒)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