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锻造“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
开篇语:“七一勋章”由党中央设立,是党内最高荣誉。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历百年风雨,无数优秀党员肩负民族之理想使命,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留下彪炳史册的光辉事迹。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29名功勋党员作为全党9100多万党员的优秀代表获此殊荣。其中,有11位勋章获得者来自人民子弟兵,5位是战斗英雄,6位有过参军经历,他们的军龄或长或短,有的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有的仅有短暂的军旅生涯。这些由人民军队锻造出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们,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岗位作为战位,坚守职责,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听党指挥,对党忠诚!
李宏塔,河北乐亭人,1978年4月入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普通班学历。他是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在民政系统工作18年间,他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
6月29日,“高光”再次打在李宏塔身上:这位72岁的老人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过“七一勋章”。
祖父是李大钊,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出生在这样一个“高光”家庭,李宏塔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的宝贵本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
“守常”是李大钊的字,亦是李宏塔一辈子的执着追求。
一根红线,连起三代人
在祖父牺牲22年后,李宏塔出生了,他是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的。“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李大钊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收入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
父亲李葆华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他平常上班,都是穿普通服装。因为他经常下乡、下厂,有人便说他微服私访,李葆华因此得了个“李青天”的绰号。三年困难时期,李葆华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饭桌上根本看不到荤菜。李葆华常对家人说:“当人民群众温饱难济之时,干部的生活也必须艰苦,不允许搞特殊化。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在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能变,那就是共产党的宗旨。这一点如果改变了,那就不是共产党了。”
这些生活点滴琐事,潜移默化,注入了李宏塔的灵魂深处。在温暖的革命家风熏陶下,李宏塔健康地成长着。
1966年,16岁的李宏塔中学毕业后报名参了军。临别的时候,李葆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准备吃大苦。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
到部队后,李宏塔被分配至江苏河口农场,当了一名农垦兵。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犁田、播种、插秧、除草、沤田,样样都干,不怕苦不嫌累。那时,李宏塔身高体瘦,战友们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大虾”。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大虾”,却在艰苦的劳动磨练下,身体变得健壮结实,一肩可以挑起100公斤的重担。在部队三年,他被评为劳动能手、神枪射击手、万米游泳能手。
1969年4月,李宏塔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合肥化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当时的化工厂技术条件比较落后,有害气体腐蚀性很强,要带防毒面具上岗。第一天晚上,班长老包带领青工小费上班,让李宏塔跟班学习。到了深夜,小费睡着了,班长忙不过来,李宏塔就积极参加操作,当老包的助手。班长很高兴,说:“第一天就动起手来,真不错。”由于李宏塔积极肯干,很快成了厂里的骨干。班长老包成了他的老师、好友,而且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3年10月,厂里推荐李宏塔上大学。三年很快过去,李宏塔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仍然回到了原单位,当了一名技术员。由于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实干精神,李宏塔被推荐为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9月,李宏塔被任命为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1980年5月,任共青团合肥市委书记、中共合肥市委常委。1983年10月,调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李宏塔依靠自己的勤奋苦干和聪明才智,一步一步从基层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
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心声
1987年,38岁的他已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多年,组织上拟调他到新的岗位上工作。征求意见时,他说:“给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就是我的最大心愿。”
李宏塔如愿来到安徽省民政厅,在厅领导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8年。期间,有许多人为他得不到升迁而“打抱不平”,可他自己对此却泰然处之。他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升与不升都没有什么,只要能够为百姓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身为厅级领导干部的李宏塔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是出了名的。厅里要安排小汽车接送,他笑着说:“我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就这样,他20多年如一日,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骑车上下班。久而久之,在李宏塔每天必经的长江路、六安路上,交警和摊贩都知道这位高个、魁梧、满头灰发的中年人是民政厅的厅长,敬意油然而生,见了面总要跟他打个招呼。
2003年夏天,淮河发生水患,李宏塔带着民政厅有关人员来到安徽省颍上县建颍乡箭井村和王岗镇金岗村察看灾情。那时已经有了救灾帐篷,还搭了简陋的庵棚,可一些受灾群众依旧露天睡在淮河大坝上。李宏塔走进帐篷,顿感热浪滚滚,暑气灼人。他叫工作人员用温度计测量,帐篷里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他和工作人员随即建议当地党政机关带头腾出办公室对受灾群众进行二次安置。几天后,当地就动员党政机关腾出办公室,妥善安置了数万名受灾群众。
“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这是李宏塔常说的三句话。在安徽省民政厅工作期间,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他经常步行进村入户调研,从百姓家里出来,他再依次到乡镇、县市座谈。
安徽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此前,乡镇承担了部分五保供养经费,改革后会不会影响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李宏塔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立即组织工作人员走访调研。“为困难群众讲话、办事,有什么好顾虑的?一定要深入下去摸实情,把真实情况反映上去,为完善改革措施提供参考。”看到有的同志心存顾虑,李宏塔坚定地说。
就这样,李宏塔带头下去调研,撰写材料上报,建议加大对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最终,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
严于律己,坚守党员本色
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后,李宏塔的工作依旧与困难群众有关——分管机关扶贫工作。他带队的调研,是公认的行程满、节奏快,还喜欢四处“寻丑”“揭短”,专挑条件差的地方去。
农村的寄宿学校,城里的养老院、老旧小区,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在长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李宏塔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精准扶贫的制度化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主题向全国政协提交过多份提案。
2008年初,李宏塔刚到省政协工作,正赶上安徽发生雪灾。为了调研情况,李宏塔连续8天奔赴3市,挨家挨户查访。午饭时间,李宏塔走进路边的一家小面馆。“老百姓的事就是大事,能抓紧点就抓紧点,不要为吃饭这种小事耽误时间。”李宏塔说。
即便年逾古稀,李宏塔还担任过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依旧为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在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的推广中,他深入全国多地基层调研。在一些地方,他“习惯性”地自掏腰包,慰问困难群众。“慈善就是直接为最困难的群众服务,这是晚年的一件幸事。”他说。
一位同志向记者透露,给李宏塔送礼物是件难堪的事。一年春节,这位同志和爱人给李宏塔送去几样小吃,李宏塔却回送了价值数倍的物品让他带回家。
李宏塔的儿子结婚,婚礼布置简单,单位同事前来祝贺并包了红包。为了不破坏婚礼气氛,李宏塔照单全收,但第二天便将所有的礼钱如数奉还。“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个习惯,这都是家里的传统。”
看似不近人情,面对群众却最重“人情”:每当到农村看到有的村民房子漏雨、到福利院看到老人被子太薄时,李宏塔比谁都着急,想尽办法帮助解决。身为一位“老民政”,他将日常工作归纳为三句话:“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这是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
向李大钊纪念馆捐赠“七一勋章”
这位72岁的老人虽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步伐稳健。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李宏塔感慨:“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
在李宏塔看来,这样的“高光”时刻属于革命先辈。“回望我们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多少前辈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牺牲了生命。跟他们比起来,我仅仅是做了党员干部该做的事情。”他表示,“未来将是一段继续向前永不停步的旅程。尽管我已退休,但今后依然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传承弘扬下去,尽自己所能,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
李宏塔回到故乡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后,亲手将象征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捐赠给李大钊纪念馆。他说:“从获得‘七一勋章’那刻起,我就希望把它捐给家乡,因为是家乡的热土孕育了我爷爷和父亲这样忠诚的革命者。今天我如愿把勋章捐给家乡,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网、河北新闻网等综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