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白清林:用硝烟擦亮准星
用硝烟擦亮准星
■焦凡洪
接受采访的十几天里,96岁的老战士白清林,在辽宁省军区沈阳第10离职干部休养所的家中,每日8时30分准时站在门前等候笔者。一上午的访谈中,满头飞雪、睫毛染霜的他始终保持军人的标准坐姿,对参加的每一次战役的历史背景、部队运用的战略战术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等,记得清清楚楚,谈得准确生动。当笔者赞叹他在鲐背之年还保持敏捷思维和清晰记忆时,他说:“这是在战争中锻炼的。我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打仗既要扣动扳机,也要开动脑筋,让战火燃亮思想,用硝烟擦亮准星,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战士!”
一
在1950年10月19日的茫茫夜色中,白清林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出国作战部队跨过鸭绿江。这时,他在40军119师355团2营机枪连任副连长。
刚踏上抗美援朝战场,上级通知白清林马上到团训练队学习。他不解地对连长高深说:“我是来和敌人抡枪杆子的,怎么这时候让我去啃书本子?”高连长对他讲:“我们党一个优良传统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打仗中研究打仗。磨枪是为了更好地用枪,这是上级在储备力量,为了更好地打仗。你安心去学习吧!”
经过团训练队短期学习集训,白清林被任命为2营5连连长。在我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中,5连担负攻打苏民洞之敌主攻连的任务。
侦察敌情,知己知彼,这是战场上最好的调查研究,也是擦亮钢枪准星的必有战术动作。战斗之前,白清林通过各种办法摸清了情况:苏民洞地区是清川江东侧的一片山区,南北两面是高山,紧靠南山的一侧是条小河,河已无水。向北窜犯的美军2师先遣队已突进到一个村里。这支先遣队由步兵、炮兵和坦克兵组成,武器装备精良,是一个加强营的兵力。
这是白清林在新的战场指挥连队打的第一仗。自接受任务起,他就在大脑的“沙盘”上不断进行推演:在陌生的异国地域对阵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美军,需要适应新战争形态,把过去打游击战、运动战的优长吸纳到这场进攻战中,各种困难想足、战斗准备做细,以夜战、近战出其不意,在短兵相接中削弱敌军先进装备的优势……
按照白清林提出的“快速、肃静、突然、凶猛”的作战计划,全连做好了战斗准备。
1950年11月25日深夜,全团围攻苏民洞美军的战斗开始,5连在白清林带领下前行突袭。夜幕中,全连官兵一律转换握枪姿势,让枪口朝下,并半隐于身后,避免枪刺发出光亮;干部战士随身携带的餐饮用具都置于碗袋之中并系牢,防止发出声响;大家走路都是高抬腿、轻落脚,使快速行进的一个连的队伍无影无声。
由于我志愿军第一次战役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这时敌人已高度戒备,他们在村头布置了6个哨兵。因为天冷,这些美军哨兵铺着充气垫、裹着鸭绒被警戒。
5连“尖刀班”班长付春江,是战场上有名的“机灵鬼”。他带“尖刀班”战士沿着干河沟在最前面悄悄摸进,神出鬼没地越过美军岗哨,直到后续官兵突进时,敌哨兵才发现异常。美军刚一鸣枪,已占领有利地形的“尖刀班”奋力射击,让这6个侵略者在鸭绒被里永远地睡着了……
白清林指挥全连官兵火力全开,呼啸着向前冲去,为全团部队进攻打开了通路。
5连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心脏,美军2师先遣队立刻炸了营,一些正在睡觉的美军第一反应是爬汽车、钻装甲车、上坦克车。
白清林命令:“集中火力先打这些敌人,决不能让这些带轮子的铁家伙转动起来!”
当抢登机械化装备的美军被打死打伤之后,敌人只得放弃这些先进武器装备逃窜,全团官兵乘胜追击。经过一夜激战,355团在兄弟团队协同下,击溃美军2师先遣队,占领苏民洞地区。
团首长表扬5连在这次战斗中侦察准确、准备充分、战术灵活,胜利完成主攻任务,“尖刀班”班长付春江荣立大功一次。
二
战场的硝烟变幻莫测,它卷起的是艰难险阻,带来的是流血牺牲。白清林在一次次冲破硝烟的同时,也在解读它的密码、辨别它的味道,使其成为催生智慧、砥砺筋骨、克敌制胜的雄风。
突破临津江是我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的首战。在白清林所在部队要强渡的江段,团里命令5连在本梯队第一个过江,同时在江面上为后续部队标出一条前进路线。
此时已进入1950年12月末,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5连要越过的这段江面宽100多米,水深近2米。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下,江面厚厚的冰层被炸出许多大窟窿,从中溢出的水淹没冰面。水面到冰面约有半尺深,出现冰上有水、水下有冰、冰上有暗洞、洞下急流涌的情形。
白清林在解放战争从山东向东北的进军中,曾乘坐小船在渤海漂了7天7夜,在林海雪原的战斗中也多次跨越冰河,但是在这种复杂情况下踏冰蹈水过江还是第一次。那些大大小小的冰窟窿隐藏在水下,毫无规则,官兵要在敌人阻击的炮火下过江,一旦掉入这些暗洞就会被江水卷走。如不探出一条路来,不仅会造成官兵伤亡,还会迟滞部队前进,影响渡江作战大局。
怎样使全连快速过江,又能在危机四伏的水面上标出一条路?战斗的问题要深入战地去找答案。白清林悄悄来到江岸侦察,查看江水后又观察了岸边地形。当他看到江堤下田野里朝鲜老乡收获后散落的一片片高粱秸、苞米秸时,顿时把脑中的战斗问号拉直。
1950年12月31日傍晚,我军猛烈的炮火燃亮临津江对岸的天空。战斗打响后,白清林大喊一声“跟我来”,一手拿着一根木棍,一手捡起一捆高粱秸夹在腋下,跨入刺骨的江水中。他踩着冰、蹚着水走在最前面,一边走一边用木棍探试冰面,并用高粱秸做出标记。他身后的官兵除携带的枪弹外,也多了一种“武器”——腋下夹着高粱秸或苞米秸。别小看这一就地取材而形成的战术动作,官兵如果踏进小的冰洞,由于这些农作物秸秆的支撑不至于全身落入江中;若不慎掉进大的冰窟窿,因其有浮力也不会被卷入江底。
白清林带领官兵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对岸,同时用高粱秸、苞米秸在江面上准确地铺出一条挺进的路线。团后续部队过江时,一些干部战士称赞说,5连这招想得妙,用土办法开辟了渡江大通道。
三
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打开胜利之门,既需要凶猛的刀枪,也需要智慧的“钥匙”。这种攻坚克难的战斗意志是在血染的战地生成的。白清林率领的5连,在参加我志愿军发起的第五次战役胜利后撤下战场休整,此时连队已由出国时的170多人减员到不足100人。还有,他在机枪连时的老连长高深也牺牲了……
白清林记住了老连长的话,磨枪是为了更好地用枪。他把部队的休整作为积蓄储备力量的机会,紧盯前线战局的发展变化,在一遍遍擦拭驳壳枪中,分析新战场可能遇到的新难题,思谋作战的新战法,有针对性地强化连队训练。
1952年4月,白清林所在部队挺进三八线,7日,5连登上165高地。他们的作战任务很明确:坚守这个高地,使阵地一寸不能丢!
战场对垒,两军对峙。当面就是敌人的158.7高地,驻扎的是英军29旅一个加强连,配有坦克、火炮等先进武器。两高地之间是一条山沟,直线距离相隔300多米。
由于我军攻占的165高地等阵地处于三八线中段,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白天,敌人的飞机、大炮反复对其狂轰滥炸,敌步兵一次次组织反扑,企图夺回这些战略要地。
白清林的作风历来是把战斗决心以战斗动作书写在战地上:165高地前面有两个凸出的小山包,他把其设为1号、2号阵地,配属了一个排的兵力;连部带其他排班坚守在3号主阵地,这样在阵地上既可相对独立战斗,又能互相支援,形成了一个铁三角支撑。他带领官兵争分夺秒地修整工事,使堑壕、坑道“能打、能藏、能生活”。当白天敌人飞机轰炸、大炮轰击时,官兵们藏进地下工事;待敌人步兵进攻时,他们依靠堑壕、坑道,发挥机枪、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的优势,打得敌人狼狈逃窜……
在5连先后打退敌人3次正面进攻之后,敌人在白天再也不敢贸然来犯。
阳光下,这里的战场静悄悄。
战位上,5连官兵枪上的准星始终是亮的。
白清林命令全连干部战士白天轮换休息,夜晚瞪大眼睛,枪弹随时上膛,开启手榴弹柄盖,以“打”的不变应“战”的万变。同时,他部署在阵地上前出侦察、袭扰等一切军事行动做到隐蔽、快速,往返不走同一条路线,使敌人无法摸清行动规律。
3号主阵地背面设置的是连炊事班的坑道,炊事员也是战斗员,脑子里紧绷打仗这根弦。一天半夜,炊事班高班长突然发现,有一群黑影从山下爬了上来。他一看那些身影的高度,立刻判断出是敌人,“嗖”地投出一颗手榴弹。轰响过后,白清林带领官兵从坑道一跃而出,向敌人猛烈开火。这一仗,5连不仅粉碎敌人偷袭的阴谋,还抓获一名敌军俘虏。
据这名俘虏交代,他的上司感到对面这支中国军队太难对付,打,打不赢;斗,斗不过。于是想出一个诡计:通过偷袭的办法抓一个人过去,获取情报。这天夜里,他们挑选了20个士兵,带着杠子、绳子和麻袋,从山沟里钻到165高地后面,想摸到阵地上偷偷地抓一个人塞进麻袋抬走。没想到中国军人严阵以待,结果他自己成了俘虏。
白清林听后笑道:“这正是敌人偷鸡不成还蚀把米。只要我们枪杆子硬,就会戳穿敌人一切鬼把戏!”
5连胜利完成坚守165高地的任务,2个月时间里,阵地岿然不动,全连无一伤亡。
不久,白清林被任命为团3营参谋长。他又走进硝烟里,手中紧握那支驳壳枪……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