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应被铭记,历史不容歪曲
苦难应被铭记,历史不容歪曲
■郝东红
近日,在某款热门网络游戏中,部分游戏玩家将“慰安妇”一词作为污辱、攻击女性的词汇,引发热议。“慰安妇”不是用来辱骂的侮辱性称谓,背后是战争中同胞曾遭受的苦难,用之攻击女性无疑是对历史缺乏敬畏的表现。
今年8月14日是第11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在亚洲国家先后强征数十万妇女做“性奴隶”,“慰安妇”成为强加给她们的称呼。她们遭受的苦难与屈辱,成为一生难以抹平的伤口。然而,日本右翼却无底线否认历史,许多人直至生命尽头,也没等来一句道歉。
历史承载着民族记忆,容不得戏谑背叛。结束近代百年屈辱苦难的历史,赢得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靠的是中华民族“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的众志成城、革命先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血性胆气,付出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沉痛代价。
先辈用鲜血书写的历史,我们怎忍忘却,怎能背叛?先辈付出生命解救的同胞、呵护的生灵,我们怎能戏谑、怎敢亵渎?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一个懂得正视历史、敬畏历史、尊重历史的民族,能从历史中总结教训,从历史中获取新知,从历史中获取精神给养、参悟前进方向。走近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近现代史,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任何有意的篡改都是数典忘祖,任何肆意的亵渎都是背信弃义,终将为千夫所指、为后世诟病。现实中,有人本着“重新评价”的虚无主义,将民族罪人打造成情深义重、风度翩翩的绅士搬上荧幕;有人打着所谓“还原真相”的旗号解构崇高,把民族英雄塑造成投机倒把、道德有亏的市井之徒,将重大历史事件演绎成“权谋”“宫斗”;还有人为了赚取流量、博取关注,以出格言论诋毁、污蔑英烈,编造篡改史实,做出伤害民族感情的“打卡”“精日”行为。凡此种种“去思想化”的调侃历史、“去价值化”的篡改历史、“去主流化”的消费历史,都是把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并以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以歪曲历史来蛊惑群众。
纵观个别人的不当言行,根子在于对历史缺乏敬畏,对民族感情缺乏尊重。对此类“灵魂之病”引发的底线失守、行为失范,需坚持以史育人、以史正风。着力深化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100余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发展史和改革开放45年探索史的宣传学习,用民族的“文明基体”构筑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培塑人民群众的历史观念。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文艺作品等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面对伸向民族记忆的黑手,我们应涵养历史思维、提高斗争本领,对篡改历史、亵渎英雄的违法行为和个人,勇于亮剑、敢于发声、坚决斗争,并善于用法律武器协助相关部门加大查办、惩处力度,依法捍卫民族尊严。同时,我们要坚持常温历史而不囿于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从历史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