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往事
舰炮往事
■西 南

照片中的这门舰炮,是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设计生产的76毫米舰炮(简称“奥托”76毫米舰炮),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极具现代工业的设计感。
“奥托”76毫米舰炮由于射速快(120发/分)、外形紧凑,且能够兼顾防空、反导和对陆攻击作战,被广泛搭载于中小型舰艇上,有舰炮中的“AK-47”之称。该炮最大特点是装填设备、火控雷达和备弹均被集成在炮塔内部,适装性强,缺点是由于火控雷达安装在炮管下方,导致射界有限,但对防空作战影响不大。
舰炮最早出现在14世纪,初期为青铜或铁铸成的滑膛炮,安装位置大多在舰艏、舰艉和舰体两侧。在一些大型战列舰上,舰体两侧安装的舷炮多达百余门,舷炮对射也成为当时海战的主要样式之一。而作为水面舰船进行海战的主要武器,舰炮口径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和”号战列舰上的主炮口径达460毫米,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也超过400毫米,但这些巨型舰炮在战争中并未发挥重要作用。此时,海战样式已经悄然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导弹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各国普遍放弃发展大口径舰炮。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的蚊级导弹艇发射反舰导弹击沉一艘以色列驱逐舰,让各国海军看到了导弹的海战价值。随着各国舰载机、舰艇上搭载大量导弹,舰炮显得无足轻重,一些驱逐舰甚至不再搭载大口径舰炮,舰炮时代走向终结。
然而,各国海军很快发现,在一些低烈度、小规模冲突中,舰炮作为近距离打击武器仍然不可或缺。加上炮弹的作战成本远低于导弹,因此舰炮仍是必备的舰载武器。于是,舰炮逐渐回归各国军舰。
现代舰炮已经由单一的海战对射武器,转为集防空、对舰和对岸攻击于一身的武器。其口径不断缩小,射速和射程却不断提升,具有代表性的舰炮包括AK-130型双管130毫米舰炮、MK45型127毫米舰炮和“奥托”76毫米舰炮。一些国家还尝试将高速舰炮和制导炮弹结合,追求媲美导弹的打击精度和毁伤效果。由此可预见,未来打得更远、更准、威力更大的舰炮还将不断出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