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一座军垦丰碑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1 01:38
导读:秋天融入了奔腾的玛纳斯河,让这片广袤的土地呈现出累累的丰硕。在这条河的东岸,有一处闻名遐迩的苏式建筑群。斑驳的墙面承载着岁月的侵蚀,书写在建筑上的字迹“自力更生,

  一座军垦丰碑

  ■杨立新

  秋天融入了奔腾的玛纳斯河,让这片广袤的土地呈现出累累的丰硕。在这条河的东岸,有一处闻名遐迩的苏式建筑群。斑驳的墙面承载着岁月的侵蚀,书写在建筑上的字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边疆,保卫祖国”,诠释着这里经历的峥嵘岁月。

  曾几何时,这里的滚滚春潮激荡着奋斗的波浪,在北疆大地唱响豪迈的恋歌。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小李庄。

  新中国成立前,小李庄是新疆绥来县(今玛纳斯)兰州湾乡的一个普通小村庄。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了《军委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根据指示,王震(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立即向驻新疆部队下达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命令。踏勘荒地荒滩、筹划垦荒造田、建设军垦农场等工作随之展开。

  1952年4月,军垦农场最终选址在距玛纳斯县城西北15公里的小李庄一带。次年春,新疆军区抽调700多名官兵在小李庄组建起农垦部队,不久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垦第10师,师部就设在小李庄。

  当时,玛纳斯河东侧河滩沼泽遍布、芦苇丛生,被当地百姓称为苇湖。官兵踏入没膝深的沼泽,挥镰割砍粗如手指的芦苇,再成捆地背出去。收割芦苇,不仅为盖房、搭建地窝子提供了材料,也腾出了更多耕地用作生产。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在进入苇湖前,战士们在脸部、脖颈、胳膊上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泥浆。手臂和腿时常被芦苇茬划伤,战士们就用黑泥涂抹伤口,继续干下去。这些经历过战火硝烟依旧铁骨铮铮的汉子,把心血和汗水播洒在了小李庄这片土地上。

  玛纳斯河东岸的土地因干旱而板结,垦荒官兵就用镢头、铁锹挖刨,用“二牛抬杠”的土犁翻地,将延安时期开发南泥湾的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当年就突击开荒9000多亩。第二年春天,官兵在这一带播种6000多亩,种植了玉米、高粱、棉花、黄豆、瓜菜等。

  梦想渐渐照进现实,奋斗结出了硕果。农垦第10师在小李庄相继发展了工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畜牧业和园林业,成立了工程建筑大队、被服厂、面粉加工厂、供销合作社、学校、机械厂、砖厂、医院、银行储蓄所等20多个单位。当时,县城到小李庄只有一条长15公里的土路,军垦部队将其全线拓宽并铺上砂石,之后从师部到各连队的公路也陆续通车。

  为了改善这里的自然环境,部队在营区内外植树造林,各条街道两旁、小李庄四周全部种上了树,有白蜡、槭树、枫树、新疆杨、钻天杨、榆树等。官兵还从伊犁买来苹果、葡萄和蜜桃等苗木,种起一大片果园。几年后,这里的树木长得高大挺拔,各条街道绿荫掩映。小李庄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中。当地百姓吹着最绿的风,尝着最甜的果,赞叹之余无不感谢官兵靠奋斗捧出了千顷绿洲。

  随着第一台柴油发电机从乌鲁木齐市运来,小李庄的夜晚逐渐繁华热闹起来。俱乐部、办公楼、学校等建筑灯火通明,方圆十几公里的百姓都赶来观影看戏。渐渐地,百姓们习惯了到这里买东西、存钱、寄信、医病……小李庄成为戈壁滩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1954年春,中央代表团来到小李庄慰问农垦第10师官兵。该师的十几名老红军、老八路穿上新军装,满面笑容地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欢迎中央慰问团的到来。在华灯璀璨的大礼堂里,西北歌舞团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热烈的掌声久久回荡在玛纳斯河东岸,也长久地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中。

  作为20世纪50年代初兵团屯垦戍边指挥机关的所在地,小李庄曾对石河子垦区乃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它是新中国西部屯垦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我们不应忘却的一座军垦丰碑。2009年3月,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小李庄被玛纳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小李庄迎来历史性一刻,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翻开了小李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崭新一页。

  如今,小李庄已成为军垦文化教育基地,参观者纷至沓来。一幢幢庄严朴素的军垦遗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创业故事、一幅幅生动凝重的历史图片,再现了当年“老军垦”不畏艰苦、爱国守疆、扎根荒漠、守土尽责的伟大奉献精神,也在每一位参观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和历史的回响。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赵尚志:“我们的赵司令”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