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学经典《三略》中蕴藏的兵学智慧
《三略》的兵学智慧
■李元鹏
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古代政治格局趋于统一的历史时期。与此相应,先秦异彩纷呈的学术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互渗与融合。此种背景下产生的《三略》,是博采诸家之长、兼收诸家思想为我所用的“大一统”兵学的代表。除兵学问题外,《三略》主要对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求贤与治民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内容广泛、见解深刻,在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成为中国传统兵书中的一部经典。
兵学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对于战争,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强调的是“霸王之兵,伐大国”,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则主张“战胜而强立”,这些认识均有时代赋予的鲜明外向性和进取性。《三略》产生的时代,政治上实现了统一,战争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思想上的“大一统”观念得以确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兵学所关心的重点不再是“取天下”,而更着意于“安天下”和“治天下”。这也是《三略》从兵学角度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决定了该书与春秋战国时期兵书有所区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一统”兵学。
《三略》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大量引用前代兵家及古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道、法、儒等诸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也有吸收和借鉴,最终建立起一个以黄老道家学说为基础、多种思想熔为一炉、汇通诸家思想的兵学体系。全书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在战争观上有所反映,在治军、选将,甚至作战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在“大一统”格局下,战争不再以“争霸”和“强立”为目标,而是更多地带有内顾性和守成性,强调“废不义而复有德”“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三略》在吸收道、法、儒等诸家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战争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形成了其战争观。《三略》承认战争是“天道恶之”的“不祥之器”,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因而反对“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的不义战争。但同时,它也肯定战争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中的积极作用,认为战争的目的应当是“诛暴讨乱”“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所以要“以义诛不义”,如此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在作战中所向披靡,“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坠,其克必矣”。在此基础上,《三略》强调国家保有强大武备的必要性,“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这里说的“甲兵之备”,目的不是为了征伐,而是为了有备无患,且可慑止战争,这与前面倡导的“义战”观念是一致的。
当国家面对战争威胁时,《孙子兵法》提出了“先谋”的命题,即在交战之前将可能的情况及处置办法思虑清楚;《三略》则提出更为超前的“守微”,指出“若能守微,乃保其生”。明人刘寅在《武经七书直解·三略》中对“守微”作了解释:“微者,不露之意。守此刚柔、强弱之心于几微之际也。”即在事情尚未出现之前做好准备,或加以处置。从时间节点上看,“守微”应当比“先谋”更早;“先谋”是在战争必然发生之前,“守微”则是要更早地预判战争可能发生而提前加以处置。这就要求比“先谋”能力更强的长远谋划和战略布局。《三略》还特别强调将领权威的获得,根本上取决于正确的形势判断、恰当的战场调度和坚定明确的战场指挥,认为“谋可深而不可疑”,只有对战场形势有精审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赢得战场上的胜利。胜利会激发士气,团队的凝聚力自然也会增强,反过来又强化了主将的权威。如果主将能力不足,则必会出现“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的局面。
“大一统”观念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也是一种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心理,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如何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全环境、维护安定团结,也是我们今天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大一统”兵学的大成之作,《三略》蕴含着诸多卓识独见,其所主张的“刚柔兼济”“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释远谋近”的战略理念等,都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作者小记
李元鹏,工作于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主要从事近代军事史和军事思想史 研 究 ,出 版 有《中 国 兵 学 通 史·近 代卷》《广名将传(译注)》等著作。
链接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一说由黄石公所作,由张良所传。《汉书·艺文志》未著录该书,《隋书·经籍志》著录《黄石公三略》三卷,注:“下邳神人撰”。《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均有著录。《三略》历代注家很多,最早的注家应是东晋刘昺,但注本未能流传。宋神宗元丰年间,《三略》被编入《武经七书》。此后注家有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三略》、明代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三略》和清代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三略》等。当代研究成果有:黄朴民著《黄朴民解读三略·六韬》、宫玉振著《白话三略》、许保林著《黄石公三略浅说》、唐书文著《六韬·三略译注》等。(元 鹏辑)
首部专述战略的兵学经典
■葛业文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秦朝末年,张良隐姓埋名流亡到下邳(今江苏邳州)一带时,在一座桥上,遇见了一位老人,授予他一部《太公兵法》。老人还对张良说:你我将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张良得此书后如获至宝,经常研读,后来辅佐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再后来,张良途经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黄石,便将其取回供奉。
后人据此将这位授书老人称为黄石公。有的兵家和学者还认为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兵书就是《三略》;《三略》是黄石公在《太公兵法》的基础上推演而成,故而又将《三略》称为《黄石公三略》。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其书“文义不古,非秦汉以前书,疑为后人伪托”。我们考察分析《三略》的思想内容和文字风格就会发现,这部书不会成书于秦汉以前,其真正作者已不可考。
那么,《三略》成书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存在争议。有的学者根据《后汉书·臧宫传》中光武帝诏书援引《黄石公记》所说的“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这段话,觉得与《三略》中所载内容非常相似,而将成书时间推测为西汉末年。也有学者基于《三略》中自言书系“为衰世作”和全书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体的特点推断,该书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如今来看,综合文献著录、《三略》的文字及思想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等诸多情况,后一观点更具说服力。
有关《三略》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的那些争论,并不影响这部书的思想价值以及它在兵学史上的地位。《三略》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部兵书,被很多兵家所看重,宋代被列为官方颁行的《武经七书》之一。全书3800余字,分《上略》《中略》《下略》,故名《三略》。在《武经七书》中,《三略》显得较为“另类”。中国传统兵学著作大多致力于研究战争问题,揭示用兵作战、克敌制胜的客观规律和一般原则,而《三略》却另辟蹊径,着重探讨战略问题,阐述如何治国安邦、驭将统众。这使得《三略》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以专述战略为特色的兵学著作,在兵书丛林中独树一帜。
《三略》认为“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即民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强调指出必须重视民众的作用,获取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如此才能战胜敌人。这种战争观与先秦以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作者在战争胜负本质问题认识上的智慧和洞察力。
作为一部主论战略的兵书,《三略》以其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别具一格的特色,受到人们关注。宋代学者戴少望认为《武经七书》中“惟《三略》通于道而适于用,可以立功而保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评价其“大旨出于黄老,务在沉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人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优秀的思想文化往往可以跨越国界,传播得更远。《三略》在唐末传入日本,受到热捧,不少学者专门研习此书,为之著书立说。后来它还传入朝鲜,并以朝鲜文字刊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