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姜延军:点亮信仰的火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20 03:15
导读: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

  开篇语: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今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全军部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他们把忠诚书写在三尺讲台、雪域高原、大洋深处、万米高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建党百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12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真切体会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深入了解全军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的昂扬风貌!学习先进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姜延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1991年9月入伍,1994年3月入党。该同志倾情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主持编写全军院校统编教材3部,撰写专著译著等30余部,发表理论文章70余篇,完成研究报告等130余篇,参加全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等重大任务。

荣誉见证:

    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军科技领军人才

    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2021年7月31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授予其“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荣誉称号

  从青年教员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姜延军始终不忘作为理论“播火者”的初心,倾情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他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评为全军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主持的在线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上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从1991年考入原南京政治学院,到在南京大学完成硕士、博士阶段学业,十几年徜徉于哲学海洋的求学历程,姜延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潜心苦读、厚积薄发。姜延军不断强化理论素养和能力、不断坚定人生理想和信念,把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本份、作为追求,把执教育人和执笔立言作为践行科学理论的实践舞台。一种理想信念一旦以这种方式建立,就必然无比坚定而又执着。

  在教授理论原理时,姜延军并没有生硬灌输,而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常见观点给学生列出。无论是对正确观点的肯定还是对错误观点的批判,姜延军总是带着大家抽丝剥茧般地层层递进,在研讨中引发自觉认同。

  对待每一堂课,姜延军都像一位挑剔的艺术家对待手中的艺术品般精雕细刻。在姜延军心中,“师者,不仅是学业上传道解惑的人,更是生活中灯塔一样的人”。“每一堂课上的每一句话,都是直播,没有重来”,因此必须始终追求完美。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怀着对三尺讲台的敬畏之心,怀着“要努力对得起工作和授课对象”这般朴素、严格的自我要求,尽管年均约300课时,但姜延军的教学质量始终稳定优质,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评为全军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参加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学观摩获得第一名。1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5项。多次参与全军理论宣讲、重点文章撰稿、重大展览筹划、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等工作,累计为各大单位官兵授课、宣讲20余万人次。

  2012年,姜延军成为原南京政治学院最年轻的系主任,这不是他第一次打破学院的年龄纪录: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博导……用全部心血向一代代学子传授知识、诠释真理,用全部心思筹划学科建设、服务部队理论武装。实事求是、平衡融通的辩证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思想教育中,更融化在其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之中。

  站上讲台,不仅要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对于姜延军和战友们来说,“这块咫尺见方的讲台,是‘隐形的战场’。”

  “博士、硕士,首先是战士。教师要在推进新质战斗力生成中,找准自己的‘战位’。”姜延军以战斗的姿态积极投身意识形态斗争一线,“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政治理论教师就应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尖兵’。”

  姜延军认为,军校理论教师必须让理论课堂对接现实、对接战场。为此,姜延军带领教学团队探索开创军事哲学、军事思维学等一系列紧密聚焦军事特色和“战场本领”的教学科研方向,赢得学员们广泛好评。

  姜延军的战友许恒兵永远忘不了参加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选拔赛前的一幕。那段日子,姜延军右脚跟腱断裂,本应在家静养的他,却坚持每次试讲前都一字一句帮助许恒兵修改讲稿。由于右腿绑着石膏难以久坐,姜延军就趴在床上修改。最终,许恒兵荣获国防大学授课比赛一等奖,获评全军练兵比武“精品示范课”。

  在青年教师眼中,姜延军像极了战场上喊出“跟我上”的指挥员。从制定研究框架到彻夜打磨稿件,姜延军总是带着大家一起干。近年来,姜延军带领团队高效完成多项重大研究任务,产出高端智库课题、研究报告等成果200余项,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姜延军说:“努力奋斗,才对得起这身军装。”

 

  于姜延军而言,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思考,让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和讲授者。正是有了这种美好体验,讲台有了更多神圣而又温热的意味。姜延军——一位愿意“用自己心灵温暖过的知识”教授学生的老师,也才真正成了学生口中那个把马克思主义讲成“网红课”的人。

  在很多人眼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抽象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是“高冷”读物。可这些在姜延军的课堂上,是一个伪命题。

  “写《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都是那时候的潮流青年!所以,我是在给现在的年轻人讲‘同龄人’的故事和思想。如同习主席所说,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这样的人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就是青春宣言、成长宣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先进政党横空出世时的青春激情和成长豪情。”姜延军说。

  把先哲圣人变成潮酷的“同龄人”,把看似艰涩的著作变成大声朗读的优美诗篇,把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破解回答,带着学生走进《共产党宣言》情景教学馆进行沉浸式教学,让深奥理论通俗化、生活化。“不宣灌”“很有趣”“很深刻”,是学生给这位温文尔雅的老师最中肯的评价。

  2012年年末,姜延军遇到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全军院校和全国高等院校都是独一份。姜延军在全系动员大会上提出“全军标准、全国视野”,并坚持遵守学科专业建设规范,坚持从军队建设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大家加班加点数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不等不靠,虽难犹进。”在姜延军及其团队的奋力践行下,马克思主义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向全军全国。从“教授在线”到“理论连线”,从“面对面”到“键对键”,姜延军始终秉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基层去”的坚定信念,带领团队认真扎实回答好官兵在加强部队理论武装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创立的网络课程讨论区成为所在平台最活跃的理论阵地。

  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转隶国防大学后,面临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战斗力。

  为此,姜延军积极筹划、周密部署,一方面,系统推进军事哲学、军事政治学等新兴学科发展;另一方面,精心抽调组合专业力量,组成“意识形态研究”团队,持续跟踪敌情动向,敏锐捕捉斗争焦点,积极创新战法对策,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长线基底、以强敌研究为主攻核心、以时点研究为聚焦重点的研究格局。团队鞭辟入里地研判形势,深入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规律,积极提供斗争策略与战略选择,多篇高水平研究报告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好评并被采用。

  2019年,姜延军和他的战友们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全军试点单位急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在线课程,通过网络平台把《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推介给更多青年官兵,将理论火种传播得更远。短短两年,这门课成为全军的“网红课”,并上线“学习强国”。有听过课的官兵说,原来马克思并不遥远,而是一直住在隔壁的“亲切大叔”。

  姜延军说,理论为战,就要真正把理论送到基层、送给官兵。《研读》《自觉加强理论修养》《努力让基层理论武装走深走心走实》……他精心打磨的这些课程获得基层官兵“最接地气”的赞誉。

  这些年来,他主动与战区、军种展开教研合作,配合部队完成各类政治理论武装任务。2020年11月,他探索在“系-旅”一级走观摩交流的路子,组建理论小分队进驻陆军某部,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为官兵答疑解惑,参加训练与演习任务,获得官兵广泛点赞。他还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军队思政课优质资源推开去,积极服务社会建设。

  “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向在哪里,思政课就跟进到哪里。”这就是姜延军的“大思政课”理念。为了这份执着,他办公室的灯经常是茫茫深夜最亮的“星”。历经艰辛耕耘,姜延军带领团队成功建构起集教材、课程、场馆、平台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教学体系,丰富性、立体性、创新性走在全军前列。

  ——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多部全军统编教材和统编教学大纲,主导建设《共产党宣言》情景教学馆,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数据库、案例库,形成纸质教材、场馆教材、数字教材“三位一体”教材体系。

  ——围绕不同班次开设特色课程和专题,在学员中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举办“经典与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与研究”“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系列研讨会,集四面之智、汇八方之言。

  ——主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稳居全军第一、全国前列,并带领团队加快转型升级,成功推进军事哲学、军事思维学、军事政治学等多个特色学科建设。

  “团队好才能大家好、大家好才能团队好”,这是姜延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把个人努力拼搏的劲头和扎实严谨的作风带到团队中。多年来,姜延军始终将带队伍、特别是培养中青年骨干作为头等大事。

  军装,讲台,于他而言神圣无比。站上讲台,他是政治理论教员,穿上军装,三尺讲台就是他的战场。因此,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姜延军对自己、对战友教授课程的要求之严苛,也是出了名的。几乎每一位走上讲台的该系教员,都经历过姜延军那“不怒自威的目光的炙烤”。

  哲学与军事思维教研室教员陈明一直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前的忐忑心情。那时,陈明试讲的课程是《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这门课,是姜延军讲了多年的精品课。

  “就像是我在唱歌,而我的身边站着歌曲的原唱。”陈明笑着回忆当时的情形。课上,刚做完跟腱手术的姜延军拄着双拐来到教室。全程听完陈明的课,他吃力地站起来,陈明赶快迎了过去。许是看出了陈明的紧张,姜延军微笑着鼓励陈明:“讲得不错!只要把有些细节部分再磨一磨,就成了。”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陈明才知道姜延军口中的“细节”究竟细到何种程度——从课程中提到的尼采、布热津斯基的思想,到课件中的图片选择、颜色搭配,甚至到某一句话的某个重音,姜延军都一一点了出来。

  “没关系,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有时间打磨。你现在最要紧的,是找到讲台上的自信。战士要上战场,首先要在气势上自信起来!”直到现在,这句话仍深深印在陈明心中。

  “好课都是磨出来的。我们不可能要求马克思为今天的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作为一个传播理论火种的人,只当个‘二传手’远远不够。只盯着眼前的书本,更不够。”姜延军一边取下贴在文件柜上的厚厚的课表和日程安排,一边认真地告诉记者。

  姜延军从不用微信,可他却是学生朋友圈和讨论群里的“顶流”。无论是大课上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还是小组讨论时的追问,无论是每年一换的剪报笔记本,还是保护军装的牛仔布套袖,他的一点一滴,汇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白月光”。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每年例行的“学科年会”见证着这个团队的团结和奋进。在年会上,无论是初上讲台的“小青椒”,还是肩扛将星的“学术大咖”,都有一席之地,都要露脸发言。有人讲教学感悟,有人谈工作经验,有人提学科规划建议……在和谐热烈的交流中,教员们感受着这个大家庭的融洽温暖和锐意勃发,“学科年会”虽然没有高端研讨会那般隆重,却早已成了马理人心中的年度盛会。

    历经艰辛耕耘,姜延军带领团队成功建构起集教材、课程、场馆、平台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原著教学体系,丰富性、立体性、创新性走在全军前列。

  ——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多部全军统编教材和统编教学大纲,主导建设《共产党宣言》情景教学馆,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数据库、案例库,形成纸质教材、场馆教材、数字教材“三位一体”教材体系。

  ——围绕不同班次开设特色课程和专题,在学员中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举办“经典与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与研究”“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系列研讨会,集四面之智、汇八方之言。

  ——主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稳居全军第一、全国前列,并带领团队加快转型升级,成功推进军事哲学、军事思维学、军事政治学等多个特色学科建设。

  在传统课堂精辟深入讲授的基础上,他和团队按照“坚守阵地要有过硬本领、阐述经典要有高超艺术”的原则,倾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姜延军的带领下,团队协作愈加密切、团队成果愈加丰硕。任主官以来,姜延军所领导的团队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被评为“总政直属单位人才建设先进群体”“军委训练管理部先进党委”“国防大学先进旅团级单位党委”等。

  “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新‘中国威胁论’”……这些年来,一波又一波错误思潮轮番袭来,影响和危害不可小觑。

  “打赢和血性应该是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永恒的底色。”早在求学时代,姜延军就见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刀光剑影。他认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面临的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科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战斗力。

    姜延军指导有关教研室,共同推出“政治攻防对抗”课,制定攻防策略,引导学员增强斗争技巧,在唇枪舌剑、思维比拼中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姜延军还精心抽调组合专业力量,组成“意识形态研究”团队,持续跟踪敌情动向,敏锐捕捉斗争焦点。

  一本本细致啃读过的经典著作,一页页批改得密密麻麻的文章,一份份沉甸厚实的理论成果,一丝丝日益增多的白发……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底进一步扩大、做实意识形态研究团队;编写《当代主要社会思潮评介》等10余本学习资料,作为教研重要参考;总结意识形态斗争整体态势与发展规律,形成系列研究文章。

  “越来越多的人清晰地感觉到,我们身上的战味更浓了,打赢的自信心更强了。”姜延军说,“打赢和血性本就应该是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永恒的底色!”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姜延军带领团队主攻“理论舆情”,揭露形形色色理论面纱下的政治用意,梳理出重点言论、主要动向,并进行深入剖析,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中就形成一系列研究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

  今年,姜延军团队敏锐捕捉“人工智能意识形态战”的最前沿动向,果断以此为切口进行深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要做理论意识形态战线的尖兵”,是姜延军的目标宏愿,也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忠诚和血性应该是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永恒的底色。”姜延军说。

   “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向在哪里,思政课就跟进到哪里。”这就是姜延军的“大思政课”理念。为了这份执着,他办公室的灯经常是茫茫深夜最亮的“星”。

  从全军院校教学观摩第一名到全国模范教师,从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到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姜延军在勤勉奋进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师者风范,在执着奉献中探索马克思主义教研创新发展。

    他理性而深刻,在“思辨”“批判”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他身先而垂范,在一次次冲锋中带领学科团队走向卓越;他敏锐而果敢,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担负意识形态斗争的尖兵;他纯粹而坚定,在淡定从容中坚守事业理想……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地,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话,出自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姜延军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热泪盈眶,便决定一路追随。

 

    来源:新华社、中新网、解放军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军网、中国青年报等综合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