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山东省东营军分区组织民兵参与黄河口生态治理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1:27
导读:大河之洲有支迷彩力量 ——山东省东营军分区组织民兵参与黄河口生态治理纪事 ■王志辉 ?韩仁杰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刘明奎 北纬38度,东经118度。蜿蜒的黄河东入渤海

    大河之洲有支迷彩力量

    ——山东省东营军分区组织民兵参与黄河口生态治理纪事

    ■王志辉  韩仁杰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刘明奎

    北纬38度,东经118度。蜿蜒的黄河东入渤海,化成一个个悦动的黄色音符,与蓝色海洋共同奏响一曲河海交响乐。

    九曲黄河,携沙带浪,造就了黄河三角洲上这座湿地之城;河海相会,孕育了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是鸟的天堂。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山东省东营军分区官兵和民兵始终牢记习主席嘱托,积极投身黄河口生态治理,推动黄河三角洲“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军地携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合力守护大河安澜。

    打造安全宜居地——

    呵护鸟类繁衍生息

    “扑棱、扑棱……”摇曳的芦苇丛中,掠过白色的鸟影。紧接着,成千上万的鸟儿次第腾空,打破了初夏清晨的宁静,层层“鸟浪”与茫茫湿地、道道霞光绘成一幅美丽画卷。这是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壮观景象。

    在保护区内一处湿地边,巡护民兵赵江华捡起被大风吹落的鸟巢,用树枝、藤条等仔细修补后,麻利地爬上树,将鸟巢放置在树杈处,并用铁丝固定。据统计,该保护区现有鸟类370余种,其中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素有“鸟类国际机场”美誉。

    “保护生态,造福百姓,民兵责无旁贷。”东营军分区领导介绍,2018年以来,他们先后组建17支民兵湿地巡护分队,常年在重点区域执行巡逻看护、清理杂物、知识宣传等任务,积极维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生存繁衍。

    东营市河口区民兵湿地巡护分队执行巡逻任务。尤元飞 摄

    民兵投喂候鸟,并观察健康状况。宋懿林 摄

    民兵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向游客介绍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知识。张松义 摄

    候鸟秋去春来。对于巡护民兵来说,春秋两季是最忙碌的季节。他们在湿地设点驻守,每两天组织一次巡查,观察候鸟停歇和繁衍情况。同时,他们还修建人工鸟巢、播撒饵料喂养、拆除捕鸟网等非法作业工具,为候鸟打造安全宜居家园。

    “这是我们建造的人工招引巢,也是鸟儿的‘经济适用房’。”赵江华指着一根顶部筑有鸟巢的水泥杆介绍,珍稀鸟类生性敏感,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东方白鹤喜欢栖息在高处,他们就在杆顶架起碗状巢托,供鸟儿衔枝做巢;黑嘴鸥繁殖需要隐蔽场所,他们便在幽静之处堆造了几十个“繁殖岛”……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记者在黄河故道天然柳林边看到,不远处的小岛上,柽柳挺拔、芦苇丛生,岸边的几只大雁悠闲地梳理着羽毛,一群野鸭在水中嬉戏觅食。“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逐年好转,许多只在小时候见过的珍贵鹤种又出现了,候鸟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巡护分队队长刘福勇说。

    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巡护队员练就了“听音识鸟”的本领。刘福勇熟知上百种鸟的习性。去年春天,他带领民兵在龙栖湖湿地附近巡护时,发现一只左翅折断的大鸟。通过外形和声音,刘福勇判定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他们紧急将红隼送往黄河三角洲动物园进行专业治疗。经过检查,红隼翅膀粉碎性骨折。医生做完手术后,巡护民兵悉心照料,直至红隼康复。

    据统计,自成立以来,民兵湿地巡护分队共救护伤鸟1200余只,拆除捕鸟网具300余套,制止不法捕猎行为120余起,有力保护了湿地生态安全。

    种下万亩民兵林——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黄河湿地碧波荡漾,群鸟翔集,与过去有天壤之别。

    作为退海之地,东营市有340万亩盐碱地。老一辈东营人有句话: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当年,建设胜利油田时,采油指挥部周边白茫茫的盐碱滩上,只有一棵孤零零的树,“一棵树”也因此成为这里特殊的地标。

    东营军分区组织民兵开展植树增绿活动。张起燕 摄

    站在保护区观光桥廊上,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银亮介绍,东营市平均海拔不到4米,地势平缓,地下海水水位高,土壤盐度大,树根扎下去后,触及盐碱水就会枯死。“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成为东营自然环境的写照。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的东营,早已摘掉荒凉的帽子,完成从“一棵树”到“满城绿”的华丽蜕变,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荣誉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军地共同努力的结果,广大民兵功不可没。”亲历东营大地由“黄”变“绿”的艰辛历程,从河口区人武部转业到河口区刺槐林林场的刘金峰感慨不已。

    多年来,东营军分区积极投身当地“绿色城市”建设,组织民兵参与地方“三网绿化”“生态林场建设”等工程,通过挖池筑田、大水压碱等方式改良土壤,栽下一棵棵幼苗,扮绿一处处荒滩。近5年来,该军分区累计投入人员11万余人次,动用机械设备300余辆(台),植树造林2万余亩。东营区龙居林场、河口区孤岛万亩槐林等27块“民兵林”牌子,成为民兵植树造林的见证。

    “与林木为伴,以湿地为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无言战友。”该军分区领导介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已成为官兵共识。

    “前几年,我承包了300亩榆树林,地下养蝉、地上养鸡。”河口区中和堂村民兵王清连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军分区结合当地林业发展需求,号召附近乡村创业民兵带头发展林禽、林畜、林菌等林下经济,既促进了林业发展,优化生态平衡,又带领村民创收,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目前,以民兵为主体创建的林下经济项目有100余个,成为黄河口生态环保的助推器。

    “五一”以来,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不断。一个个迷彩身影穿梭其中,提供服务指引、介绍防火知识、宣讲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在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行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好防汛突击队——

    守护黄河安澜入海

    东营境内黄河河段全长138公里,河道曲折蜿蜒、淤积延伸,呈“地上悬河”形态,历史上曾3次改道,每年汛期东营都要经受大考。

    “自2001年起,我们依托东营区人武部成立黄河民兵抢险队,开展上堤驻防巡查试点工作,并在全市沿黄县区逐步推开。”该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每年汛期来临前,军分区都联合地方相关单位开展黄河防汛联合勘察、联合演训,修订完善防汛抢险预案,确保一有险情,能够及时处置。

    2021年的一次险情,让东营区人武部干事孙学冉记忆犹新。麻湾堤防位于东营区龙居镇,是黄河进入东营境内的第一道险段,原本自西向东流向的黄河水,折了近90度的弯,打着旋儿自南向北流去。当年9月底,黄河长时间高水位、大流量行洪,防汛形势严峻。

    险情就是命令。东营区人武部第一时间组织黄河民兵抢险队、各乡镇(街道)民兵应急排400余人赶赴黄河大堤,连续奋战6个日夜,装填沙土,加固坝堤,排除险情,确保了黄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提升防汛工作质效,近年来,该军分区联合地方气象、水文、河务等部门大力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实现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人工巡逻等空地结合、交叉立体的巡查模式,并不断探索利用智能设备助力民兵巡河巡堤、抢险救灾,为防汛指挥、科学调度、抢险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我主要负责自然保护区上游6公里河段的巡查任务。”黄河民兵抢险队队员杨磊告诉记者,除了记录水位水情排查隐患,他们还积极参与河岸清障清杂,制止岸边钓鱼、排污排废等违法行为。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后,他们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在执行巡查任务的同时,向附近群众、游客进行普法宣传,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行为,共同保护母亲河。

    大河之洲,风光旖旎。极目远眺,浅滩深处一簇簇嫩绿的盐地碱蓬连绵成片,湿地仿佛铺上一块巨型地毯,与黄土、蓝天、碧水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东营军分区领导表示,他们将牢记为民宗旨,持续组织官兵和民兵参与黄河口生态保护治理,为守护黄河安澜贡献迷彩力量。

    俯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任志恒 摄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军事论坛丨关注战时管理新变化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