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从“择人瓶子论”说起
从“择人瓶子论”说起
■李占良
管理学中有个“择人瓶子论”,强调用三种不同的视角审视“人才”这个瓶子:一是看瓶子的水位,这代表一个人现在的能力水平;二是看瓶子的大小,这决定一个人未来成长的“天花板”有多高;三是看瓶子水量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速度,强调适应变化的能力。这告诉我们:选拔人才要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人才要着眼未来成长,使用人才要不断淬火成钢。上述结论对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同样具有深刻启示意义。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应把选拔、培养、使用统筹考量、一体推进,从而为加快提升新质战斗力提供坚实支撑。
选拔人才要坚持“重点配+提前置”。新型作战力量具有知识密集、专业多样、体系复杂、领域前沿等鲜明特点,人才选拔应坚持能力标准、唯才是举,着力发现集聚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一方面,积极适应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需要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要求,制订新型作战力量人才规划路线图,加快补齐相关专业学科人才缺口,重点做好关键岗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配备,尤其要把一些特殊力量指挥员和稀缺岗位专家骨干配强。另一方面,坚持超前考察精准预置,紧贴联合作战和联合训练需要,搞好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摸底,从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业绩贡献、发展潜力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建立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数据库,按照人岗相宜的原则,提前配置、定岗定位、快速补充,着力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超前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培养人才要坚持“院校育+军地融”。想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就要精准对接未来战场需求,加强传统作战力量人才转型培育,用好“科技+”“智能+”等资源,锻造高素质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群体,最大限度激发新质战斗力各要素的活力。要坚持前瞻布局、复合培养,强化需求牵引,优化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传统人才培养升级转型。一方面,完善学训一体、训战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院校与部队的定期联系、调研和服务机制,采取院校“订单式”培养办法,培养中既要拉齐新型作战力量的整体水平线,还要适应新型作战力量编组特征,突破建制局限,按照专业归类,对人才进行优化编配组合,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培训内容与作战要求“高匹配”。另一方面,新型作战力量人才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适应军地协同融合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把人才培养植根于国家经济、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选派人员到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跟研跟学,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利用好社会资源,提高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使用人才要坚持“压担子+能容错”。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最好课堂,只有大胆使用人才,让其多挑重担子、多啃硬骨头,才能长才干、强本领。一方面,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应加大军事实践活动环节的锻炼,着眼新技术新战法新手段的实践应用,以作战运用研究为基础、以担负使命任务为牵引,通过专业化训练、实战化演习、体系化对抗锻炼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加速新型作战能力的生成。另一方面,对人才的包容是人才使用的重要一环,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可塑性强,要怀有包容之心,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环境,促进人才释放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真正从源头上为人才专注创新、干好事业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要注重发挥创新型人才的“种子”作用,形成“辐射”和“聚集”效应,使少数拔尖人才的“星火”点亮整个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矩阵。
(作者单位:中部战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