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接力守边防
一个是卫国守边40载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一个是驾龄8年的高原汽车尖兵,新疆军区某部战士仁增加措和父亲次仁罗布,是父子亦是战友,他们接续守护阿里札达县底雅乡这片神圣热土,在边疆被传为佳话。
提及父亲,仁增加措的脸上总是写满骄傲和自豪。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卫国守边40载,他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脚下这片土地。
1984年冬天,次仁罗布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身份的转变,让他意识到,这里不仅是家乡,更是祖国的边境一线。初到连队时,四周光秃秃的,到处都是乱石堆。他和战友们垒围墙、开垦菜地、种果树,齐心协力建设营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第一棵果树成活了,看着绿色的枝丫迎风飘荡,大伙脸上都笑开了花。
连队门前有一座索桥,奔流不息的象泉河水穿流而过,一条条细长的钢索衔接两端。官兵要到达固定观察点位,穿过索桥是唯一途径。次仁罗布在这座桥上一走就是许多年,每一次他都会认真观察索道状况,对两侧的零件进行详细检查。通过索桥时,他更是小心谨慎,常常走在后面,直到战友全员通过,悬在心里的石头方才落下。
1999年,次仁罗布退伍后,选择继续守护这片土地。担任底雅乡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头深入村组,向农牧民宣传普及国防知识,组织义务巡逻队与护边员、民兵等进行守卡、巡逻,并积极配合边防部队完成守边护边任务。
有一年,大雪封山,老连队的过冬物资被困。次仁罗布带着前来送物资的官兵走了4天4夜,最终将物资按时运达连队。为了方便边防官兵执行任务,他还组织乡里的百姓,义务修缮道路。路况越来越好,军民的心也连得更紧密了。
常年受父亲熏陶的仁增加措,也选择来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他说要代替父亲在这里继续站岗守防。他个头不高,话语不多,性格沉稳,敢于吃苦。在连队保障行车的这些年,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提升驾驶技能,积累驾驶经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汽车兵。
连队地处藏区,大多数官兵不懂藏语,军民交流相对困难,仁增加措就担负起了翻译一职。“父亲当兵时,就在连队负责翻译,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仁增加措回忆说,有一年冬天,驻地天降大雪,压塌了老乡的房屋,父亲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汇报情况,他们迅速成立党员先锋队,前往受灾老乡家中进行救援。如今,他像父亲一样,每当驻地群众遇到困难时,他和战友们都会全力以赴。
今年是仁增加措在连队度过的第8个年头,踏上父亲走过的巡逻路,摸着桥栏,他感慨地说:“门前的索道桥变成吊桥,再到如今的水泥钢筋桥,不管桥如何变,我们戍边守防的忠诚信念永不会变。”
仁增加措沿着父亲的足迹,走过了边防线上的春夏秋冬。两代人接力扎根在雪域高原,像一棵又一棵树守护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