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变的“定语”
永远不变的“定语”
■闫辛莹
“老乡们迎接王将军部队好像迎接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军队经过的道旁,并列着长长的桌子,上面摆满茶水和慰劳的食品……这简直不是产生于人民与军队之间的场面,而像亲族欢迎其荣归的子弟!”曾经去延安采访过的外国记者斯蒂尔,这样描述他在延安时看到欢迎王震同志率部突破重围回到边区的场面。
“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一家人;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人民军队,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定语”——人民。对人民军队来说,“人民”二字是基因、是属性、是胎记,也是永葆本色的价值瑰宝,更是攻无不克的制胜之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从不偏爱哪一个政党,胜利也从不眷顾哪一支军队。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也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与老百姓如此广泛地结成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这一“定语”里藏着军爱民的深厚之情。
1939年,日军炮弹毁坏了河北肃宁大曹村的一盘石磨。贺龙找来几个战士把石磨修好。他说,乡亲们每天都要用那盘石磨磨面,一天修不好,乡亲们都不能用,吃饭就有困难。后来,乡亲们就叫那磨盘为“将军盘”。
1949年,我军攻打上海。总前委讨论制定《入城守则》时,陈毅特别强调:部队入城后不许进入民宅。对此,有些指战员想不明白便问道:遇到下雨、有病号怎么办?陈毅斩钉截铁地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这一“定语”里藏着民拥军的胜战之力。
在丰都一役失去右眼的刘伯承这样感慨:“只要你是为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战,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还给你千万只手!”人民的拥护支持,锻造了抵御艰险的铜墙铁壁;军民的鱼水相依,创造了攻无不克的战争奇迹。
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移民并村、驱赶群众出山,群众就把自己的口粮、食盐等物资埋起来,做上记号,留给游击队;当游击队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处于断粮的危急时刻,群众就把粮食藏在竹杠里,趁上山砍柴之机留给游击队,而换上新砍的竹杠挑柴下山……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内日军处处碰壁、处处遭袭,找不到向导,找不到粮食。日军第1军参谋朝枝繁春回忆:“共产党地区的居民,一起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一个叫桑木崇明的日军师团长哀叹,“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
兵者,国之柱石;民者,国之根基。“国之柱石”只有深扎“国之根基”,才能屹立不倒。习主席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不论是作战备战,还是维稳戍边;不论是震灾洪灾,还是火情疫情,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始终闪耀着人民与子弟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熠熠光芒。“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誓言,深深印在全军官兵的心间,“人民军队人民爱”的赞语,浓浓道出亿万人民的心声。
有人问: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群众的海洋还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如今,我军扣牢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涉及的领域宽、范围广、内容多,离不开人民的鼎力支持;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体系对抗更激烈,实力比拼更多维,人民战争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足见,现代战争虽模糊了前后方之分,但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上,人民是我军永远的大后方。
民心的赢得,积之在平日,失之在俄顷。革命先辈曾告诫我们,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过去跟我们走,不一定现在跟我们走;现在跟我们走,不一定将来跟我们走。新征程上,我们仍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是人民军队的神圣职责,赓续红色基因,矢志精武强能,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服务人民的最高境界,用能力让民心安,用打赢为民服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