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大山深处红色历史的守护者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9:50
导读:大山深处红色历史的守护者 ——记山西省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创办者杨金玉 ■郭怀恩 王 荔 “五一”前夕,山西省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迎来一拨又一拨前来参观的

  大山深处红色历史的守护者

  ——记山西省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创办者杨金玉

  ■郭怀恩 王 荔

  “五一”前夕,山西省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迎来一拨又一拨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他们手捧研学手册,边参观边学习,徜徉在一件件展品串起的红色历史里。

  一位面庞黝黑、嗓音干哑的老人,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述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故事。这名老人叫杨金玉,是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的创办者。

  垣曲是革命老区县,1927年就成立了党组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生于革命军人家庭的杨金玉,痴迷红色收藏。2007年,他在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历山镇望仙村,创办了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

  谈到建立纪念馆的初衷,杨金玉说得最多的是“喜欢、愿意”。当年,他带着多年积攒的存款,怀着创业激情来到垣曲县,打算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当了解到大山里藏着英烈的感人故事后,他被震撼了。他的投资目标发生了改变,那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大山深处的红色历史,铭记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献出热血和生命的英烈。

  走进革命老区纪念馆,斑驳的墙面、古朴的门窗、与新中国同龄的柏树映入眼帘,7个展厅内珍藏有各类史料600余件、文物1320余件,绘制历史事件壁画500平方米。

  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抗日事迹,杨金玉娓娓道来。“那时,党在垣曲的工作迎来一个发展高潮。”杨金玉一边介绍时代背景,一边讲解垣曲县的革命故事。“当时,在垣曲县委领导下,全县开始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同时,以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的群众运动也在全县轰轰烈烈展开。”杨金玉告诉笔者,从1938年2月起,垣曲县各类救亡团体相继建立,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陆续成立。

  一幅幅老照片、一封封旧信件、一个个老物件,将参观者带入到战火纷飞的岁月。“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蕴藏着一段故事。”杨金玉说。为了充实纪念馆的文字、图片、实物,杨金玉四处打听,一有线索,不论多远立即出发。

  就这样,10年间杨金玉跑遍了全国19个省90多个市县,吃了不少苦。他觉得自己不是在做纪念馆,而是在珍藏一段伟大的历史。纪念馆里的每一个文字、每一组数字、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实物都凝聚着杨金玉的汗水和心血。

  “有些游客进馆之后会觉得馆内摆设太过朴素,缺乏许多硬件设备。殊不知,在建馆过程中,寻找藏品、筹集资金以及后期的人员管理、展馆维护等都面临很多困难。”革命老区纪念馆副馆长王雪花说,为了一枚炮弹,杨金玉带领大家在深山里辗转三天两夜;为了一把刺刀,他驱车沿着盘山路来到海拔1600余米的小山村多方寻找;为了一件旧军装,他5次前往垣曲县英言镇郭家山村……大到炮弹残骸,小到一封老兵家书,只要有一丝线索,他都会前去寻找,想方设法收集更多的藏品。

  作为民办公益性纪念馆,建馆的资金曾是杨金玉最大的压力。“在寻找藏品过程中,他集全家之力,将藏品逐个‘捧’回家。”王雪花说。

  如今,杨金玉创办的革命老区纪念馆已成为当地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参观者,在这里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平均年参观人数超20万人次。

  当了这么多年的“馆长”,杨金玉坦言,没有收益却有收获。多年来对纪念馆的投入,他淡然视之,“希望藏品被更多人看到,让大家可以触摸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