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退役军人费岐镇:“拓荒传人”喜望丰收
费岐镇(左)在“拓荒驿站”向访客推介“拓荒米”。张砚淳摄
“95后”退役军人、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长河村“新农人”费岐镇——
“拓荒传人”喜望丰收
■李 鹏 乔振友 张砚淳
春回大地,绿满山川。黑土地上,一幅忙碌的春耕图徐徐铺展。25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长河村党支部书记费岐镇,心中默默展望丰收的图景,脸上写满希望。
为了村民致富、家乡振兴,这名“95后”退役军人用智慧和汗水,带领昔日小山村变身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2017年12月,服役两年的费岐镇退役回到长河村,决定留在家乡创业。“好不容易有机会飞出穷乡僻壤,为啥还要回来?”面对许多人的质疑,费岐镇说:“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来自农村,还要回归农村,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2018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像费岐镇这样的年轻人,如今有了一个新称谓——“新农人”。他们带着新思想、新技术、新农具扎根田野,施展才华。费岐镇积极参加各种农技培训,向书本学,向农民学,向专家学。他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钻研,鼓励村民推广应用新品种。
“让耕地发挥最大效益,我们既应向科技要生产力,还应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从种植有机大米入手,费岐镇开始了大胆的探索。
“曾经,这块耕地是一片芦苇荡。我的爷爷和老一辈村民亲手开荒种粮,一代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吃饱穿暖。”费岐镇告诉笔者,“为了纪念老一辈人,我将有机大米命名为‘拓荒米’。”费岐镇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用人工除草取代农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收割后秸秆还田、休耕轮作。
“这是稻田视频监控系统。”走在田埂上,笔者发现田间立着一根根银色柱子。费岐镇介绍,监控系统通过互联网直接联接手机终端,客户可随时随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他们探索应用“产品溯源”技术,收集水稻生产、加工、运输等各环节数据,生成二维码贴在产品包装上。客户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知稻米产地和生产全流程。
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适逢沈北新区筹划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费岐镇和村民共同商议,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沉浸式”乡村旅游。很快,长河村“拓荒驿站”落成。费岐镇邀请城市家庭开启农耕之旅,让游客自己担任“农场主”,选购一块专属稻田,带领孩子们体验插秧、收割、打谷等四季农事。
长河村“拓荒米”品牌逐渐打响,常常供不应求,村民收入也节节攀升。费岐镇用实际行动践行最初的诺言,传承拓荒者的精神,带领村民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主人公心语
我是一名战士,不只冲锋在演训场上,还奋战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告别军营、扎根乡村,至今已有5年。从一个人到一村人,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
农业是阳光的事业,金子般的事业。把青春奉献给家乡,用汗水浇灌这片土地,让黑土地上长出“金子”,这是我的誓言。如今,家乡环境美了,村民富了。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没有辜负党和军队对我的培养,没有辜负家乡人民对我的期望!”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