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引路人
军旅引路人
■夏效生
“把话藏进了心里,把泪藏进了心底,即使分手,怎拉得开战友的距离。钢枪留在了这里,帽徽留在了这里,声声汽笛将开辟新的天地。”去年底,我转业脱下军装,告别了军营。回望29年的军旅之路,犹如倾听一首用青春热血写就的歌。
那年深冬,自小向往蓝天的我高高兴兴地穿上空军军装,奔赴武汉火热的军营。没想到,新兵连强化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空降兵部队从事飞机检修工作。炎热夏季,机场烈日当空、热浪炙人;数九寒天,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分队长亲自负责新兵岗前业务培训任务,我们成天到晚围着飞机转,经常是一身油污一身汗。进入飞行的黄金季节后,跨昼夜飞行成为家常便饭,几乎没有双休日。想想曾经的蓝天梦,再看看自己天天围着解刀、扳手转,钻机舱,查线路,满身油污,我不禁陷入了迷惘。
分队长看出了我的心思,多次找我散步谈心,我心头的阴霾依然挥之不去。那年春节后不久,为检验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队长对即将上岗的新兵逐个考核。我打开发动机舱,拆下引起故障的机件开始检查。初春的天气变化无常,刚进机场时还是阳光明媚,突然乌云压顶,狂风骤雨袭来。我抓紧把拆下的机件拿下来,扣好发动机箱准备收工。由于工作梯被雨水淋湿,我脚底一滑,身体失去了平衡。眼看拆下的机件就要朝我的脑袋砸来,分队长见势立马推开我,冲上去用肩膀将沉重的机件顶住。机件没损坏,我也毫发未伤,而沉重的机件却把分队长的肩膀砸伤了。那天,伤口涌出的鲜血浸透了他的军装,望着那一幕,我流下了眼泪。
一天,分队长组织我们学习部队“学雷锋标兵”张斌的先进事迹,讲到他“一片痴心恋战鹰”时,分队长用平静而又坚定的口气说:“党叫干啥就干啥,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格外有说服力。分队长从事机务工作10多年,由他精心维护的飞机多次被团队评为“优质样板机”,他本人也多次被部队评为“优秀机务工作者”。回想到他平日里甘当绿叶、默默奉献的样子,我深深地被打动了,决心要像分队长一样,当好新一代航空机务维修传人。
两年后,我考上了军校。临别前,分队长送给我一本书,在扉页写了离别赠言:“只有没出息的思想,没有没出息的工作,愿你继续发扬优良的机务工作作风,认真走好军旅每一步。”后来,我的工作岗位多次变换,虽然离开了航空机务维修工作岗位,可严谨的机务工作作风和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始终没有丢。
在军校里,新学员强化训练结束后,我被学校浓厚的群众性报道氛围所感染,也拿起笔记录身边感人的人和事。教导员石先火知道我有一定的文字基础,让我先到队新闻报道组学习锻炼。刚进报道组,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两篇,可稿件投了近百篇,都石沉大海。心灰意冷之际,教导员找我谈心:“搞新闻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还需了解当前宣传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写出好作品。”教导员的话点醒了我。从那以后,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我坚守着心中的那方新闻“乐土”,不知疲倦地吸收着知识的琼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教导员的修改指导下,我的处女作终于在《空军报》上露了脸。那天,教导员很高兴,在全队军人大会上宣读稿件并给予表扬。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教导员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岗位发展,拥有过硬的素质是成长进步的通行证。教导员自己就是勤奋学习的模范,深夜读书学习于他已成习惯,他的房间总是最晚熄灯的那一间。在教导员的鼓励和影响下,全队业余时间的学习氛围一直很浓。后来,我也因新闻宣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军校毕业后,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读书学习,笔耕不辍。白天,我深入基层,在部队火热的生活中捕捉动人的故事;夜晚,我沉浸于文字的世界里,跟主人公同悲同喜。回首那些时光,苦是真实的,快乐也是真实的。每当工作学习上取得成绩时,我会第一时间跟教导员分享,他总是发自内心地为我高兴,还告诫我要戒骄戒躁,稳中求进。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一路走来,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我的身边总会有像分队长、教导员这样的良师益友一起前行。如今虽然我脱下了军装,但脱不掉的是军人的本色。每每回想起那一个个可亲可敬的师长战友、那一句句温暖真诚的鼓励,我便感到心中充满了力量,更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