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战场上容不得繁文缛节
语简事备 法严词约
■姜 山 何冠呈
“语简事备”,语出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湘山野录》,针对的是文风问题。其意概指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应当尽量用较少的文字,做到言简意赅。
这四个字源于一段故事。北宋大臣钱惟演镇守洛阳之时,曾造一座馆驿,请谢绛、尹洙、欧阳修各作一文以记之。三人各显其能,半日成文,大家围定一看,谢文五百字,欧文五百多字,尹文最少,只用了三百八十个字,而且“语简事备,复典重有法”。尹洙很得意,侃侃论道:大抵文字所忌者,格弱字冗。二位文章的格调没得说,只是有个小小的不足,“字冗尔”。欧阳修本来就不大服气,听了这话,在“通夕讲摩”之余,乃“奋然”别作一篇,硬是比尹洙还少用了20个字,且不只是一味强调字数少,文章也非常耐读。尹洙佩服地对人赞叹:“欧九真一日千里也。”
语简事备,是为文者应有的一种追求。这不仅是一种良好文风,也是一种能力素质。事实上,欧阳修把他的这种能力也应用到了具体工作中,他撰写的《新五代史》,“法严词约”,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颇具价值的史书。苏轼评价道:“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就是提倡语简事备的现实成效了。
大道至简。提倡语简事备,贵在着力提高语言的“信息密度”,做到叙事完备、用词简练,反对文字冗长、言之无物。南北朝学者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中,引邺下谚语“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无非买一头驴,写一个契约,就要拿出博士风度,洋洋洒洒,三纸写完,尚不关“驴”字,引得众人哄笑不已。明末大将卢象升所写的《靖寇绥民告示》《立寨并村文》等文,语言形式丰富,但虚词浮文太多,“无益害有益”而致内容空疏。这种冗繁的文章被各级衙门照搬照抄,层层转发,最终徒劳无功。可见,空洞的文章不仅嚼之无味、毫无意义,还会损害事业、贻误发展。
军队是要打仗的,讲的是快节奏、高效率。语简事备的文风对军队意义更大。尤其在战时,一封封往来于指挥部与前线之间的文电,关乎生死存亡,攸关决战决胜。1936年2月,在朱德等人推动下制定的、主张重新北上的《康道炉战役计划》,正文仅600余字。文电开门见山、直述不曲,分析敌情言之有物,行动部署简明具体,使广大指战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指令要领,这份战役计划也给红四方面军带来了命运的转机。毛泽东同志在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凭借着197封电报,调动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纵观一封封文电,无不精简利落、字字珠玑,处处彰显毛泽东同志独到的行文风格、深邃的战略视野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司令部手抄转发的《十五军对空射击经验通报》只有126字,内容简短直白,操作性指导性很强。战法一经推广后,有力打击了当时美军飞机称霸天空的疯狂气焰。
事实证明,血与火的战场上容不得繁文缛节。想要做到高效指挥、势如破竹,就离不开简明扼要、实战味浓的打仗文风。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现在,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仍有少数领导干部的文风还没完全从“长假空”向“短实新”转变过来。有的不落实精简文电要求、发文数量不见减少;有的不认真审核把关、文电“长之无物”;还有的讲话内容穿靴戴帽、大话空话连篇。这些问题,究其根源是责任心缺失,是思想意识、能力素质出了问题。因此,改进文风,应在认识上摆正态度,从行动上纠正偏差。
文风连着作风,长短事关效率。当前,我军正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练兵备战任务紧迫繁重,容不得半点延误。这就要求各级下大力气改进文风,像挤海绵一样挤掉讲话、报告、文电中无用的“水分”,力求做到语简事备、凝练精粹。尤其应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主题教育,检视剖析文风上的问题,认真听取官兵意见,虚心接受官兵监督,以文风改进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官兵、服务于打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