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奔波,为了英烈身后事
辗转各地调查助英雄“归队”,饱蘸深情著书为英烈扬名,牵头重修陵园让英灵安息。浙江省瑞安市退伍老兵乐加楠——
半生奔波,为了英烈身后事
■陈 思 张 朝 本报记者 吴晓婧
“有了这些硬件设施加持,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了解烈士事迹,感悟革命精神。”盛夏时节,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家属陪同下,来到浙江省瑞安市革命烈士陵园。看着陵园完成了升级改造,增添了全息烈士投影、沉浸式展览通道、重力感应地面屏、电子沙盘等设施,他欣慰不已。
老人名叫乐加楠,是一名退伍老兵。他1949年8月入伍,退伍后一直在民政系统工作。“瑞安是革命老区,无数英雄前辈前赴后继,献身革命事业。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烈士的事迹不被人知晓。”乐加楠回忆,初到瑞安工作时,有时会和一些革命烈士家属及后代打交道。接触的次数多了,乐加楠渐渐在他们口中了解到一些革命烈士的故事。
“革命烈士为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故事不应该淹没于岁月之中,我想为他们做点事。”彼时的乐加楠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经常为地方媒体写稿,宣传当地优秀退役军人事迹。带着“为更多革命烈士著书立传”的念头,乐加楠前前后后花了七八年时间,走遍仙降、陶山、湖岭等革命老区,在革命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2000多份资料,记录了51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乐加楠与中共瑞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联手,编写出版了20多万字的《瑞安英烈》一书,将这51名革命烈士的事迹也列入其中。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乐加楠被瑞安大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深深震撼。后来,他与工作人员周兴杞、周孔华共同整理出版了《瑞安革命斗争故事》《瑞安市革命故事选——云江星火》等红色书籍,受到读者好评。
瑞安市革命烈士陵园是瑞安烈士安息之地,但因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较为陈旧,难以适应当下红色教育发展的需要。乐加楠将这些问题记在心上。在市政协会议上,他提出重建烈士陵园的建议,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随后,瑞安市革命烈士陵园重建办公室成立,乐加楠主动请缨,受领重建任务。
他同几名年轻干部打起背包,在陵园所在的西山“安营扎寨”,精心组织设计施工。得知要重建烈士陵园,瑞安群众纷纷捐款捐物,这让乐加楠备受鼓舞,他决心全力以赴大干一场。重建项目启动第一年,乐加楠忙得脚不沾地,穿烂了4双皮鞋。对此,他笑言:“爬山运动嘛,哪能不费鞋?”经过两年多时间,瑞安市革命烈士陵园落成。新陵园面积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包括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区、烈士碑廊、烈士事迹陈列馆、纪念堂等设施,成为浙南一处熠熠生辉的红色地标。曾经被乐加楠记录在《瑞安英烈》里的51名革命烈士,如今也安然沉睡于新陵园之中。
对于乐加楠的付出,51名革命烈士家属及后代念念不忘。有的烈士后代把乐加楠当亲人,闲暇时便与他聊家常;有的烈属逢年过节带着大包小裹来看望乐加楠,“亲戚”一走就是几十年。“老乐现在年事渐高,记忆衰退,具体哪个人对应哪位烈士,常常记不清楚。但对于这些烈士的事迹,他如数家珍。”乐加楠家人告诉记者。
自离休以来,乐加楠受邀担任红色宣讲员,长期在各机关单位、中小学校宣讲瑞安革命斗争史和英烈事迹,惠及8万多名干部、群众和学生。因腿脚不便,乐加楠如今坐上轮椅,依然坚持辗转各地,将弘扬烈士精神作为自己的使命。
“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无限的。”这是乐加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英烈身后事奔波了大半辈子的他,最是懂得这句话的重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