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踏访新时代边关·巴仑台机务站:天山深处,青春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7:32
导读:天山深处,青春绿树正葱茏 ■曾继来 ?聂春兰 ?赵晓清 在地图上,隐匿在天山山脉深处的新疆军区某旅巴仑台机务站,被密密麻麻的等高线重重包围,4000多米的高程注记,零星

    天山深处,青春绿树正葱茏

    ■曾继来  聂春兰  赵晓清

    在地图上,隐匿在天山山脉深处的新疆军区某旅巴仑台机务站,被密密麻麻的等高线重重包围,4000多米的高程注记,零星散布在土灰色的大地上。

    这里,绝壁千仞,乱石嶙峋,特殊的地理环境,将绿色的生命阻挡在雪山之外。

    45年前,一支年轻的通信兵队伍蹚戈壁、穿沙漠,越深山、过峡谷,肩扛手拉架起了连接南北疆通信的大通道。43年前,他们在巴仑台安营扎寨,一手护“银线”,一手建家园,把根扎进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巴仑台的第一间土坯房垒起来没多久,官兵们就开始在营区内平整土地,种下第一批树苗。第二年,两行嫩绿破土而出,在春风里摇曳舞动。

    播下坚守,迎接收获。荒芜的巴仑台,就这样迎来了第一抹春绿。

    寒来暑往,岁月更易,巴仑台机务站的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种树这项特殊的任务,却在不经意间悄然传承。每逢重要节庆、重大仪式,他们都会在院子里种下一棵树。

    种树,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态度,一如数十年执着的坚守,成为了官兵们守山生活的一部分,“根扎下去,伸向大地深处的土壤,心就能安宁”。

    “忠诚、无畏、担当……”巴仑台的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棵树背后都与使命相连,都与责任有关,都有一段扣人心扉的故事。

    当青春遇见巴仑台,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如今,在这群年轻官兵的精心呵护下,荒芜的峡谷变成一片苍翠耀眼的阳光森林。

    43年,1834棵树,见证着巴仑台机务站官兵顶风冒雪、历险克艰的一幕幕。读懂了巴仑台的树,就读懂了平凡与伟大,读懂了奉献与担当,更读懂了那些镌刻在官兵心灵深处的炽热情怀。

    今年3月的退伍仪式上,上等兵张天意带走了一片树叶,这是从他栽种的第一棵树上摘下的。“看着它,我一辈子都记得在巴仑台的岁月,一辈子都能感受到那颗滚烫的心。”

    巴仑台机务站官兵翻越胜利达坂。

    不是先有树后有人,而是有了人才长出了树

    正午,温暖的阳光均匀洒向巴仑台机务站的每一个角落,远远望去,满院苍翠如油画般绚丽。

    一级上士孙资元站在院子门口,望着这片沙土中的绿洲不禁感慨:“以前连草都不长的荒芜之地,竟也能生出这满眼绿色。”

    巴仑台,蒙语为“有沙和红柳的地方”,这是当地群众对绿色生机的一种美好期许。然而,现实中的巴仑台土壤稀少,草和树很难存活,绿色显得尤为珍贵。

    每当望着营院中随风摇曳的大树,下连仪式上种树的一幕幕都会清晰地浮现在孙资元眼前。

    那一天,春寒料峭,班长张卫洲带着新兵们在营院中挖树坑。发黄的硬土地上,一镐挥下去,手被震得发麻,地上却只有一个小白点。

    一上午,孙资元才挖出半米深的树坑,“在这里种棵树怎么这么费劲”。10岁那年,孙资元的父亲带着他在自家庭院里种下几株果树,在他的记忆中,种树并没有什么难度。如今,在遥远的大西北,种树却成了他的“伤心事。”

    孙资元有些泄气:“当兵的地方荒无人烟,如今连棵树也种不好。”孙资元的状态没逃过张卫洲的眼睛,他拍了拍孙资元的肩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总要给后来的人留下点东西。”

    深夜,孙资元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彻夜未眠,他默默地做了一个决定:“青春不能虚度,在巴仑台的日子从种好一棵树开始。”

    第二天,孙资元早早起床,将一棵树苗种进树坑。担心树苗熬不过巴仑台春天的寒气,孙资元抠出被子里的棉花裹在树干上,再用保温膜缠住。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维生素片,他化在水里浇到树根上。

    3个月后,孙资元种下的树苗枯萎了。原因是土壤碱性太大,不适合树木生长。尽管心中满是失落,种活一棵树的念头却变得更加强烈。此后,孙资元多次往返连队与大山外的草地,每次都背回一大袋肥土。

    第二年春天,春风吹进巴仑台机务站,孙资元再次种下的树苗,渐渐冒出了翠绿的嫩芽。看着随风舞动的幼株,孙资元开心地笑了:“我在巴仑台终于有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这次经历让孙资元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是先有树后有人,而是有了人才长出了树。”

    枝头吐绿,入秋落叶,四季轮转,岁月往复。如今,已是一级上士的孙资元种活了56棵树,成为机务站官兵们眼中的“牛人”。但在孙资元心中,老兵周辉才是机务站的传奇。

    周辉在机务站守了16年,种活了200棵树,机务站的官兵都知道,为了种活这些树,他付出了多少。

    那年夏天,巴仑台连续4个月滴雨未下。阳光炙烤着龟裂的土地和渐渐枯黄的树叶,也炙烤着周辉那颗焦急的心。

    最开始,周辉把每天洗脸剩下的水往树林里浇。但对于整片林子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

    一筹莫展之际,机务站防区地图上的一弯蓝色引起周辉的注意。站务会上,周辉提议,将3公里外的河流引入营院。

    于是,一幕新时代的“红旗渠故事”在巴仑台上演。周辉带着20多人的队伍开始挖渠引水。几天下来,很多战士的脸被晒脱了皮。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水渠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三个月后,清澈的河水流过了陡坎、流过了荒滩,流进了巴仑台机务站的树林中。

    通水那天,官兵们簇拥着周辉,让他给水渠取个名字。周辉沉默良久,眼泪顺着黝黑的脸庞哗哗往下流,揩去泪水,他带着哽咽的声音说:“就叫它‘扎根渠’吧。”

    如今的巴仑台,已经有了1834棵树。荒芜的大山深处本是一片黄色,却在一代又一代官兵的坚守中有了满目绿荫。

    有了绿色就有了生机和希望。前不久,即将告别机务站的孙资元在营院里种下了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棵树。孙资元说:“等到孩子长大点,一定带他来巴仑台看看这些我亲手种下的树,走一走我走过的巡线路。”

    巴仑台机务站周围的大山。

    官兵们行走在绿树间。

    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长出梦想的大树

    二级上士曹雪峰的微信头像,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里是他的家乡——青海省巴颜喀拉山。

    大二那年,怀揣着对军旅生涯的向往,曹雪峰携笔从戎。新兵下连那天,他和战友从库尔勒出发,整整5小时才到巴仑台机务站。

    透过车窗,眼前绿色渐渐被黄褐色取代,曹雪峰越走心越凉。到达机务站后,看着周围笔直矗立的荒山,曹雪峰不禁想念起了家乡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

    下连仪式那天,曹雪峰程序化地种下一株松树苗后,便再无心打理。

    守机房的日子,像积雪消融般漫长乏味。春风染绿枝头,冬雪挂上银装,机房外四季悄然轮转。

    晨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崭新的开始,但对曹雪峰而言,是一天好不容易的结尾。那天清晨,从机房回宿舍途中,曹雪峰的目光无意间落在了那棵标注着自己姓名的树苗上。原以为会枯死的幼株,却冒出了些许绿芽。

    “树苗耐旱性虽差,但只要扎了根,便会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回到宿舍,曹雪峰展开日记本郑重写下:树苗能够抵御干旱生根发芽,我也要和它一同成长,走出“情绪低谷”,长成“参天大树”!

    不久后,国际军事比武拉开帷幕,上级要从机务站选调人员参加护旗方队,183厘米的身高让曹雪峰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盛夏的库尔勒焦金流石、蝉喘雷干,水泥地在高温的炙烤下有些烫脚,曹雪峰的汗水从头上滴滴答答往下流。那个夏天,他在训练场上踢坏了4双皮鞋。

    “曹雪峰,入列!”2个月后,当听到护旗方队的命令时,曹雪峰鼻子一酸,眼睛起了雾。

    开幕式那天,曹雪峰的脸上充满自信。音乐响起,他正步走过阅兵场。看台上,掌声欢呼声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那一刻,曹雪峰无比感谢巴仑台给了自己逐梦的机会。

    完成任务归来,班长袁圆圆在曹雪峰种下的树旁,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看着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眼神中透出的坚毅,袁圆圆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刚到机务站时,袁圆圆跟着班长学爬杆、打拉线,常常被木杆划得满手木刺。入夜,袁圆圆会悄悄来到树林,向着自己种下的小树一诉心曲。

    入伍第三年,袁圆圆每天奔赴海拔4950米的胜利达坂执行施工任务。在冻土层上挖杆坑,一镐下去,虎口被震得发麻,一天下来,手上满是血泡。

    入伍第六年,袁圆圆带队执行通信保障任务,每天坚守在幽暗的地下坑道,整整一个月没有洗过脸。

    ……

    巴仑台的日子充满艰辛,袁圆圆在一次次坚守中实现了自我超越,也实现了一名边防军人的光荣使命。他见证着营院中的小树茁壮成长,也见证着边防建设阔步向前。

    冷硬的山风吹过,袁圆圆的眼睛有些湿润,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他的心头突然涌上一句诗:“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长出梦想的大树;急劲的风雨中,更能扬起理想的云帆。”

    每一棵树,都是一种传承、一种见证

    巴仑台营院的东南角,有一棵红柳安静矗立,这是老兵蒋明楼当年种下的。

    蒋明楼是二级上士张晓蒙的爷爷。43年前,蒋明楼和战友们蹚戈壁、穿沙漠,越深山、过峡谷,啃窝头、喝雪水,肩扛手抬,在这里架起了连接南北疆通信的大通道。

    爷爷,一直是张晓蒙心中的英雄。从小听着爷爷口中的边关和曾经的战斗故事,张晓蒙心潮澎湃,那时他就想到爷爷奋斗过的地方看看。

    2010年,张晓蒙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丢下了相伴十几年的吉他,如愿来到了巴仑台机务站。

    每天傍晚,张晓蒙都会去看看生长在营院东南角的“老前辈”,打开水管,看着水流慢慢浸润树根,他仿佛从眼前的红柳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爷爷。

    在红柳的陪伴下,张晓蒙学会了爬杆、挂缆,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通信兵,手指上弹吉他磨出的茧也已被光缆线磨出的茧覆盖。

    那年夏天,巴仑台气温骤升,冰雪消融形成的山洪卷着巨石摧毁了光缆线路,巴仑台成了信息孤岛。阻断,就必须立即抢修——这是烙印在边关通信兵身上如山的使命。

    接到任务,张晓蒙和战友立即出发。一路上,洪流齐腰冰冷彻骨,山路崎岖乱石横飞。前进途中,泥石流带着山石从高处袭来。“幸运的是我们及时发现山体异动,爬到附近的巨石上躲过了一劫,不幸的是返回的路被彻底堵死,被困了36小时。”张晓蒙说。

    九死一生的光缆抢修,让张晓蒙终生难忘。归营时,机务站上空繁星满天。张晓蒙来到红柳树旁拨通了爷爷的电话。“我又问了问爷爷当年巡线护缆的故事,没有说今天发生的险情,怕他担心。”张晓蒙说,“每次听到爷爷当年在巴仑台的故事,我就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就像那棵在巴仑台坚守了40多年的红柳一样,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见证着一代代官兵的青春故事,一种叫作巴仑台的精神在大山深处默默传承。

    12年深山坚守,张晓蒙身后不断涌现出新的面孔,每一次下连仪式,老兵都会向新兵介绍每棵树背后的故事。那些隐藏在这厚土之上的精神密码,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一代代传承。

    退伍季悄然来临,仪式依旧在绿树的见证下举行,看着即将告别的战友,张晓蒙思绪万千。“以前总觉得树长得很慢,现在又觉得树长得很快,一眨眼12年过去了……”想到年底就要告别守护了12年的巴仑台,张晓蒙心中满是不舍。

    在即将告别的日子里,张晓蒙变得更加忙碌。他将照顾红柳的工作交给了徒弟蔡诚,将养护树木的经验整理成文字留给战友……

    巴仑台的树充满了坚韧不屈的刚强,拥抱了大树,告别了战友,老兵们也将化作树的种子,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坚信,大山长出的种子,无论飘到哪里,都能茁壮成长。

    (本文图片由胡燕彬、李荣荣、赵清松摄)

    【官兵心语】

    家在远方的深山

    ■列兵  杨一耕

    营区的最高处,国旗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后来,从班长口中得知,国旗台是机务站官兵自己建起来的。水泥来自80公里外的工地,砖头来自营区附近的旧营房,旗杆则是用旧的钢管焊接而成。

    不止于此,巴仑台有1834棵树、12盏路灯、5个犬舍,这里的一草一木全都出自老兵们的双手。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这个遥远的地方更像一个家。

    学着班长和身边战友的样子,我加入到建设巴仑台的队伍中。去年,连队要翻新蓄水池中央的中心亭,入伍前学过设计的我主动请缨担任设计师,反复修改了20多遍图纸后,最终定下方案。

    准备好需要的材料,我们开始了中心亭的翻新工作。驾驶员陈苹当木匠,一级上士陈健扛起碗口粗的木头健步如飞……

    两个月后,一个带有小木桥的中心亭顺利竣工。这个饱含着所有官兵心血的小亭子成了大家午后纳凉的好去处,大家都说:“深山中的巴仑台机务站,就是我们的家。”

    大山深处的温暖

    ■中士  姜晓峰

    在巴仑台的6年间,我感受过很多来自战友的关爱,一次从“鬼门关”脱险的经历让我今生难忘。

    巴仑台的天比川剧变脸还快。去年4月的一天,我们刚抢修归队,随着雷声和闪电,一场暴雨不期而至。

    刚一下车,我就一头栽倒在地。模糊中,我听到大家焦急地呼喊,想回应却怎么也张不开嘴,再次醒来时我已经在去医院的路上。

    大雨中,车辆一路颠簸。驾驶员陈苹小心地驾驶着车辆,生怕耽误去医院的时间。“哗啦啦……”突然,前方20米处,一侧山上的泥石流如瀑布般冲到路面上。

    不顾随时还可能倾泻而下的泥石流,时任指导员杨洋立马跳下车和陈苹一起搬石头清理路面。刚刚露出一道“缝隙”,车辆就立马向前疾驰而去……

    “幸亏送医及时,不然极易引发脑膜炎……”医生的话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时的我在病床上,装作不经意的样子抬起手,轻轻拭掉滑落到嘴角的泪水。

    感谢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开辟出了一条生命通道,因为有你们,我感受到大山深处的温暖。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