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防的“护边驿站”
“全国最美家庭”韩淑秀夫妇护边五十二年,为巡边官兵提供便利——
不换防的“护边驿站”
■李树明

韩淑秀(右)和薛奎在巡边途中休息。卢鸿雁摄
盛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黑龙江省东宁市三岔口镇东大川村金厂沟屯,韩淑秀家的烟囱已冒出袅袅炊烟,不到6点,她就开始准备巡边带的干粮。
这间坐落在山坳中靠近边境的80多平方米土坯房,是边防官兵和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心中温暖的“护边驿站”。
韩淑秀今年71岁,丈夫薛奎长她4岁,夫妻俩都是护边员。
“这些年,边防官兵和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韩妈妈的‘护边驿站’一直都在。”作为韩淑秀家的常客,官兵们亲切地称韩淑秀为“韩妈妈”。
1981年冬天,一个风雪漫天的晚上,韩淑秀家门外响起敲门声,没膝深的雪地里站着十来个年轻的巡边官兵,脸上挂满霜花。韩淑秀把他们迎进屋,端茶倒水、添柴取暖、和面做饭,还炒了家里仅有的3个鸡蛋。从此,韩淑秀和边防官兵结下不解之缘。
最初,官兵不愿给韩淑秀添麻烦,尽量不去她家叨扰。韩淑秀就主动去边境线上等,一定要把他们“请”到家里,帮着烤干湿衣物,还为生病的官兵寻医买药。
因为心疼官兵和民警在山上巡边执勤吃住不便,韩淑秀把自己的家变成了“护边驿站”。夏天备好瓜果降暑,冬天烧炕暖衣烘鞋,还专门腾出西屋给他们住。为了改善住宿条件,夫妻俩还在附近翻盖了3间大瓦房。
边防官兵和民警巡边地点、时段不一,吃饭时间也不同,韩淑秀常不间断地烧火做饭,有时一天要做五六顿饭。韩淑秀在柴火灶前挥动锅铲汗湿衣背的画面,印在儿女的脑海中。在大女儿薛红兰记忆中,母亲忙碌的地方有两个——巡边的路上,做饭的灶台旁。
从韩淑秀家向东步行700余米,有一条边境通视道,那里是韩淑秀夫妻俩走了52年的巡边路。
“没有国哪有家?边境安全稳定,大家才能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1971年夏天,韩淑秀从山东远嫁到金厂沟屯后,巡边官兵的这句话在她和丈夫内心掀起万千波澜。
“家在边境线上,护边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韩淑秀夫妻主动加入义务护边队伍。
日月起起落落,草木枯枯荣荣。漫长岁月中,韩淑秀夫妻爬坡蹚河,翻山过坎,行走在边境线上,宣传边境法规,修复破损边境设施,劝返抵边人员,制止非法采集作业及偷猎,多年来金厂沟屯未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这些,是他们“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一条路、两个人,从芳华到白首,携手相伴50余载春秋,用爱铸就不换防的‘护边驿站’。”今年,韩淑秀一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近年来,韩淑秀先后荣获黑龙江省“边防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感动龙江”年度人物、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等荣誉,一份份证书为“护边驿站”增添一抹抹亮色。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