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要警惕“智猪效应”
警惕“智猪效应”
■石纯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教授1950年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命题:猪圈里有两头猪,智商都非常高,一头大猪,食量较大;一头小猪,食量一般。猪圈的一头是食物槽,另一头则有按钮控制食物槽。每按一下按钮,食物槽就会掉下10份饲料。由于食物槽和按钮相距较远,猪从食物槽跑到按钮处,消耗的体能需要1份饲料来补充。
如果小猪跑去按按钮,大猪在食物槽旁边等待进食,大猪与小猪的进食比例为9比1。减去来回奔跑的体能消耗后,小猪实际所得比为9比0。相反,大猪跑去按按钮,小猪在食物槽旁边等待进食,那么大猪与小猪的进食比例为6比4,减去大猪消耗体能所得比为5比4。由于两只猪都非常聪明,所以它们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策略。这样的话,小猪不会选择主动去按按钮,否则其进食只能抵偿消耗,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饿死。倘若小猪不行动,那么大猪就必须去按按钮,否则没有食物吃,自己也会饿死。因此,最终角色分配结果为:大猪来回奔跑按按钮,小猪坐享其成。纳什教授称这一现象为“智猪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智猪效应”从客观上解释了群体心理的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认为能者多劳,有能力的个体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部队建设管理上,有许多类似“智猪效应”的现象,这不仅不利单位长远建设发展,也不利于每名官兵的成长进步。譬如,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习惯于一味地把大小担子都压在用得“顺手”的官兵肩上。无论受领任务大小,能力素质强的人总是被重点“照顾”。相反,能力素质相对较弱的人,难得有机会得到锻炼,不仅成为单位建设的旁观者,也让他们心安理得。
然而,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不是由少数几个能力素质出众的人决定的,也不是用他们的能力来衡量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单位管理者只图用得顺手放心,而忽视长期培养,不仅会导致官兵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失衡,还会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让单位发展失去后续动力,尤其不利于每名官兵成长进步。对于能者而言,整天疲于奔命,完成各项任务,缺乏时间积淀思考学习,难免会原地踏步。而且,激励措施一旦不到位,多劳没有多得,还容易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情绪。对于能力素质相对弱的人,只能在大项任务前“袖手旁观”,不仅失去宝贵的锻炼机会,还容易产生“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未来战争是联合作战,每名官兵都是战斗力建设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只有管理者破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能者多劳的惯性思维,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不同的担子分别压给不同的官兵,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工作热情自然就高了。同时,我们还应根据每名官兵的素质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成才路线,让能力强的人有时间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让能力弱的人通过学习和任务牵引补齐能力短板,长此以往,官兵的整体素质必然会提高,单位人才库建设必然会水到渠成,遇事不再愁找不到人干,何愁单位建设水平不能持续向上向好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