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抗美援朝精神 “庭院讲堂”连万家
辽宁丹东·一群播撒“火种”的人
“庭院讲堂”连万家
■李 昊 崔 鹏 姜玉坤
一座干净整洁的院落,几条板凳,便构成一个微型“庭院讲堂”。
夏日傍晚,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丹建社区的“庭院讲堂”热闹起来。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李忠怡和居民围坐在一起,一口气讲了好几个抗美援朝故事。
今年67岁的李忠怡,是丹东“庭院讲堂”的创始人。2007年退休后,从小听着志愿军英雄故事长大的李忠怡,全身心投入到抗美援朝精神宣讲中。16年来,他先后担任26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屯社区、部队、学校作报告千余场次,听众达29万余人次。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2019年8月,李忠怡提出“庭院讲堂”的建议,“依托城乡社区的凉亭和农家小院,用‘庭院讲堂’方式宣讲,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宣讲‘沾泥土’‘冒热气’。”在丹东军分区和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倡议下,各行各业的退役军人积极响应,加入宣讲队伍。
“别看‘庭院讲堂’小,却能连接千家万户。我们利用农闲、饭后、节假日等时机,三五个人不嫌少,三五分钟不嫌短,讲好红色故事,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李忠怡告诉笔者。截至目前,“庭院讲堂”共吸引2800余名老兵参与,开展活动1190余场。
“庭院讲堂”是丹东万余名老兵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一个缩影。在丹东市浪头机场,一位身着旧式军装的老人正向近百名参观者讲述战斗故事:“浪头机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重要作战基地,人民空军就是从这里飞向朝鲜战场……”
老人名叫王广照,是年过九旬的志愿军老兵,曾经是浪头机场的地勤人员。2019年,听说浪头机场作为丹东抗美援朝遗址面向公众开放,他主动申请担任义务讲解员。像王广照这样在丹东124处抗美援朝遗址担任志愿讲解员的,还有390多名老兵。
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是祖国战略大后方的最前沿,志愿军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鸭绿江畔的丹东大地,留下许多宝贵的红色资源。自2010年起,丹东军分区与市委宣传部、驻军部队、抗美援朝纪念馆等联合成立抗美援朝遗址考察组,对散落的抗美援朝遗址进行寻访考证,先后有万余名抗美援朝老兵、支前模范及其后代、烈属参与其中。10余年来,军民组成190多个小组,从军史资料和亲历者提供的线索入手,先后前往78个乡镇(街道)、124个村屯实地调查走访,查验核对5.27万余份史料文献,最终确定丹东地区抗美援朝遗址124处,并悬挂铭牌。
“志愿军老兵年岁大了,有的记忆可能有所偏差,对于每一份口述资料,我们都会与史料进行对照分析,尽可能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2020年,丹东军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为主题,重点采访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不到3年时间,先后有2000多名退役军人参与到寻找志愿军老兵、挖掘战斗故事的行动中。
目前,以志愿军老兵和亲历者口述历史为主要内容的193集纪录片《铭记》,正在各媒体平台播出。不少网友留言,抢救性挖掘口述历史有价值、有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