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一位“最美国动人”的星辰大海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7:21
导读:一位“最美国动人”的星辰大海 ——记湖北省恩施军分区机关某处处长陈刚果 ■陈一琛 本报记者 贾二兵 何武涛 陈刚果在研究智能指挥信息系统。何晓刚摄 陈刚果

  一位“最美国动人”的星辰大海

  ——记湖北省恩施军分区机关某处处长陈刚果

  ■陈一琛 本报记者 贾二兵 何武涛  

陈刚果在研究智能指挥信息系统。何晓刚摄

陈刚果在征兵服务站向应征青年介绍征兵政策。何晓刚摄

陈刚果与地方部门领导共同分析研究情况。何晓刚摄

陈刚果与新兵家属共同欢送新兵入伍。栗 毅摄

陈刚果在基层一线现地调研。何晓刚摄

  时值盛夏,万物繁茂,前往湖北恩施旅游度假的人络绎不绝。

  恩施地处武陵山脉,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在湖北省恩施军分区机关某处处长陈刚果看来,山不仅是山,水也不仅是水,山川河湖、路桥沟渠,都是他心中惦念的“数据包”和“光点”。

  陈刚果曾在西北大漠工作17载,2018年转隶国防动员单位,从西北大漠交流到鄂西深山。换岗不移志,他以满腔热忱奔跑在新的赛道,将部队经验创新运用到国防动员领域,取得不俗成绩。2022年9月,陈刚果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评选为国防动员系统首批“矢志强军梦·最美国动人”。

  扎根戈壁不言悔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心中装满家国的人,最懂得星辰的烂漫。”——陈刚果

  2001年7月3日,甘肃酒泉市的一个小镇,一位背着行囊的年轻人走下火车。一路颠簸36个小时,周身的倦意、戈壁的荒凉,丝毫不影响此刻的心境。在他看来,头顶繁星、大漠孤烟,也是一种家国浪漫。

  他叫陈刚果,一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1977年出生于湖北安陆市的陈刚果,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1997年,陈刚果揣着东拼西凑的学费,走进武汉理工大学校门。品学兼优的他,很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真正促使陈刚果选择参军入伍的,是大学时期发生的两件事。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是这一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苍穹之下,能像老一辈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那该是何等光荣!”大四那年,陈刚果的父亲因病离世,家庭担子一下变得格外沉重,辅导员和同学们纷纷伸出援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跋山涉水的‘长征’,所有吃过的苦,都会照亮以后的路。认定一件事,只要你觉得有意义,就值得坚持。”辅导员的话,犹如一盏明灯。

  2001年春季招聘,来自沿海地区的一家港务集团向陈刚果伸出橄榄枝,陈刚果没有心动。可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校招人时,陈刚果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实现梦想的机会摆在面前,我没有理由错过。”同年7月1日,陈刚果揣着向同学借来的400元钱,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西行的火车,朝着“东方红”卫星升起的方位,向着梦开始的地方进发。

  过程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到达酒泉市后,陈刚果并未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是分到了更加偏远的驻新疆某部,从事雷达测控工作。从江城武汉到大漠戈壁,陈刚果预判过环境落差,但没有预判知识落差。到部队后,他发现,自己大学期间在机电工程专业积累的知识明显不够用,有时连常见的小型装备技术故障都难以解决。

  有人说,热爱是一个人真正的天赋。陈刚果的天赋,也藏在对事业的热爱中。

  因为热爱,他如饥似渴“恶补”航天测控和雷达基础知识,3个月啃下6本基础理论书籍。

  因为热爱,他很快成长为出色的技术骨干,从副组长、组长一路干到站长。

  因为热爱,在某重大试验项目中,为了追踪目标信号,他可以3天3夜不合眼。

  因为热爱,他在已宣布调任命令的前一天,折返数十公里,参与重大任务。

  扎根戈壁17载,作为技术骨干,陈刚果先后参加200多次重大试验任务,带领团队攻克1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原总装备部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

  转换岗位不移志

  “人生这条路很长,不必踌躇于过去的半亩方塘,那些所谓的遗憾,可能是一种成长。只要梦想不灭,哪里都是星辰大海,哪里都会有璀璨星光。”——陈刚果

  2018年,陈刚果调任恩施军分区机关某处处长。尽管回到家乡工作,陈刚果仍需克服很多“水土不服”:过去,长期摆弄装备仪器;现在,更多的是要与人打交道。他曾经有一段时间,难以适应。

  一位老英雄的出现,加速了陈刚果的认知转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英雄张富清,曾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却刻意尘封功绩,将荣誉“归零”。张富清的选择让陈刚果沉思:“军人当崇尚荣誉,但荣誉应源于价值的自我实现,而非‘言必称过去’的自我沉醉。”受老英雄精神感召,陈刚果满腔热忱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将部队经验创新运用到国防动员领域。

  陈刚果到任时,恩施的征兵工作连续几年在省里“垫底”。为扭转这一局面,陈刚果以“归零”和打仗心态面对各类新挑战。如何破题,陈刚果决定问计于群众。为了解真实情况,陈刚果每天趁着天刚蒙蒙亮,赶到村里调研。“村民每天要下地干活,我们必须在下地之前赶到,不能耽误他们干活。”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陈刚果,深知与村民打交道的道道。恩施州龙凤镇武装部副部长龙克勇说:“陈刚果出身农家,跟农民谈话就像拉家常,问问题既仔细又能问得到点子上。”

  事不避难。在随后2个多月时间里,陈刚果和同事翻山越岭,跑了1000多公里山路,到过30多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走访300多户家庭,与100多位民兵连长恳谈交流,详细了解适龄青年的思想状况、身体条件和入伍意愿等情况。

  随着调研逐步深入,“病根”也逐步显现:因为信息闭塞和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家长对征兵政策不是很了解;部分家长对大学生当兵入伍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基层武装部对辖区内大学生的底数与入伍意愿掌握不够;基层一线征兵工作方法简单、积极性不高。

  问题出现在基层,解决办法也在基层。一番论证后,陈刚果对症下药打出“组合拳”:完善配套措施,多次上门与州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对接,推动军地部门联合出台兵员征集配套激励措施;坚持政策激励,协调地方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推出一系列调动一线征兵人积极性的奖励措施;加大理想信念宣传,着重传递部队是大熔炉大学校、军人是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等理念,点燃大学生报名参军激情……

  陈刚果的“组合拳”很快收到效果。2019年,恩施的征兵工作打了一个“翻身仗”,由过去的排行末位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此前,咸丰县大路坝区一个偏远村庄茅坪村,连续多年无人参军。近几年,该村每年都有适龄青年入伍,而且都是大学毕业生。

  陈刚果说:“国防动员和科研工作看似天壤之别,但有一个理是通的,都是支援和服务备战打仗,只要用打仗的心态踏实去干,没啥干不成的。”

  谋战研战不停步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当伟大事业分解成细小步骤时,面孔往往都是极朴素的。每个人的光芒或许不像星辰般耀眼,但是当它们汇聚在一起,足以比拟阳光,驱散凛冬的一切风霜。”——陈刚果

  “你看,这里是一座桥,如果它被山洪冲垮了,我们可利用系统快速查找能抢修它的企业,并联系施工人员。”近日,在恩施军分区指挥中心,陈刚果与同事站在一个巨大电子沙盘前,对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测试与修订。陈刚果提到的系统,是他主持研发的智能指挥信息系统。这是供军地应急救援部门使用、可高效执行应急应战任务的智能化指挥控制与调度系统。

  研发智能指挥信息系统的想法,萌生于一次演练和一次潜力调研。

  2018年12月,陈刚果参加上级检验性考核,参谋人员为提供辅助决策建议,耗费大量时间找资料、拟方案。陈刚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9年,陈刚果带领军地人员历时4个多月,将恩施的潜力数据过了遍筛子,一举夺得全省考评第一名。面对成绩,大家欣喜不已,陈刚果却面露忧思。“如何将这些潜力数据及时转化成应急应战实力呢?”他说:“按照既有工作模式,浩如烟海的潜力数据就是一堆死数字。”怎样让数据鲜活起来,成为陈刚果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萌生研发智能指挥信息系统的念头。

  恩施州国防动员办公室工作人员田智慧回忆说,当初,她与同事们都认为:“陈刚果是在异想天开,不可能搞出那么先进的系统。他是自讨苦吃。”实际上,当时,不少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心里都在打鼓,“我们既没有强大的技术团队,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能搞成吗?”

  关键时刻,湖北省军区和恩施军地相关部门给予陈刚果极大支持。州领导在听取汇报后当场表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系统开发,并在审批上一路绿灯,破例“当年立项、当年动工”。

  面对全新领域,陈刚果倍感压力,开始如饥似渴地“充电”。从军事需求提报到动员筹划落实,从行动组织指挥到潜力体系构建,从大数据分析到神经网络学习……每遇一个新领域,陈刚果都像着了魔一样痴迷。军分区参谋刘华告诉记者,在系统研发2年多时间里,大家抱成团,每天“白加黑”地干,陈刚果基本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大家偶尔一起在军分区院子里散步聊天时,陈刚果仍然是三句话不离“系统”。

  “再难的事总会有解决办法,一次不行咱就再试一次。”经过2年研究攻关和10个月的建设,智能指挥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于2021年9月初步建成。陈刚果高兴得像个孩子,在办公室手舞足蹈起来。该系统先后10多次在森林灭火、防汛救灾、地质灾害救援等应急演练中经受检验,结束了当地搜索救援依靠“人海战术”眼看耳听的历史。

  “因突发山洪,数名游客被困山中,急需救援,请立即处置!”随着一声令下,数架挂载可见光、红外线和激光雷达等设备的无人机陆续升空。指挥部里,电脑屏幕光标闪烁,“失联”游客被迅速定位。随后,救援人员携带救援装备赶往现场,救回“失联”游客……

  2022年5月,一场军地联合山地搜救研究性演练在恩施展开。演练中,智能指挥信息系统大显身手——从接收无人机侦测回传的图像信息,到识别定位目标、规划行动路径、生成行动参考方案,用时不到2分钟。演练赢得满堂彩,陈刚果的脚步却未停止。

  夜已深,结束一天工作的陈刚果,一头扎进办公室看书学习,案头上几乎全是关于微波和光学方面的书籍。记者不理解:“你离开科研技术单位已经好几年了,为啥还学这个?”“山地救援中依靠红外搜索幸存者存在盲区,密林、岩洞会阻挡红外辐射,内部很难看见,但微波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记者肃然起敬。

  有人说,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从大漠到大山,陈刚果的天空早已“斗转星移”,唯独那颗“北斗星”依然闪亮,这就是备战打仗。

  制图:扈 硕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