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军旗,我为你自豪
——致敬奋战在全军各条战线上的文职人员
写在前面
征途如虹,军号嘹亮。沐浴着灿烂的朝霞,八一军旗高高飘扬,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
96载峥嵘岁月,如一首用胜利写就的伟大史诗,如一段以奋斗铸就的辉煌征程,如一曲永远听党指挥的强军战歌。
汇聚军旗下,奋进新征程,军旗因我们更鲜艳,我们因军旗而自豪。又一个八一建军节之际,且听我们不变的誓言,且听我们向军旗报告。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中国共产党……”强军高歌进,建功正当时。融进大海,我们是浪花朵朵;洒向夜空,我们是星星一片。文职人员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强军兴军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今日,本版介绍几名文职人员岗位建功的经历,看他们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真挚情感。
以梦为马抒豪情
——记烟台警备区政治工作处干事贾玉省
■张 鉴 宋传洲 解放军报记者 赛宗宝

贾玉省工作照。顾晨曦摄
“你总是行色匆匆,不是在现场,就是在途中。你以奔跑为姿态,寻觅着我们身边的最美身影;你以光影为媒介,讲述着官兵眼中的感人故事;你以笔墨为武器,记录着强军路上的闪光足迹。你是新闻人,脚底有泥,心里有情,笔下生花。”“八一”前夕,山东省军区举办第二届“五美”先进事迹报告暨颁奖典礼,烟台警备区政治工作处转改文职干事贾玉省当选“最美文职”。主持人宣读完他的颁奖辞,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怀揣对军事新闻事业的热爱,贾玉省十几年如一日奋战在采访一线,用一行行滚烫的文字、一幅幅精彩的图片,展现官兵风采,传播强军正能量。演训一线、高山海岛、征兵宣讲会……处处都有他辛勤耕耘的足迹。烟台警备区领导告诉记者,贾玉省认真踏实,是战友眼中的“拼命三郎”。
只有真正深入基层,走进新闻现场,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有一年深秋,烟台防空民兵分队举行实弹射击演练。贾玉省想近距离感受炮弹出膛的场景,就尽量抵近火炮阵地。“预备——放!”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发发炮弹呼啸而出,轰鸣声响彻云霄,贾玉省被震得耳朵嗡嗡作响。走下演训场,他虽耳鸣不止,但仍全身心投入到撰写稿件、整理图片、上传视频等工作中。
“首长,转改文职算我一个。”几年前,单位开展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工作,贾玉省主动找到领导,表明自己转改的意愿。“我的成长离不开组织培养。支持改革,选择转改,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份感恩回报。”他动情地说。
脱下军装,穿上“孔雀蓝”,虽然服装变了,但服务强军的使命没有变。成为文职人员后,贾玉省一如既往把镜头瞄向战场,满怀忠诚、感恩、奉献之心,奔跑在追梦的赛道上。
随着改革强军深入推进,一些工作难题相继出现。“只有跨过这道坎,业务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贾玉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越要努力增长才干,适应战位需求,如果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不思创新奋进,只能让自己落后。
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贾玉省把运营公众号、制作短视频等作为必修课,前往多家军队院校和新闻单位进行深入系统学习。2022年,他撰写的一篇新闻稿件网络浏览量达380余万;今年,他拍摄的抗美援朝老兵相关视频冲上热搜,被数十家新闻媒体转发。结合工作,他还配合有关部门挖掘宣传了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陈孟德、山东省第十届“十佳兵妈妈”贾平、抗美援朝老兵马维华等典型事迹,对激励官兵投身强军实践起到良好带动作用。
时间不会辜负努力的人。这些年,贾玉省先后在中央级媒体发表各类新闻稿件、理论研究文章等千余篇,多次被省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被中央级媒体表彰为“优秀特约通讯员”“优秀特约记者”,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你都已经转改为文职人员了,为啥还这么拼?”曾有身边人这样问他。对此,贾玉省说:“强军路上,咱们省军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强军故事;地方党委政府大力营造爱国拥军的良好氛围,协助部队解决了很多难题……面对这些身边的感动,作为连接军地的见证人、记录者,我有责任和义务记录这些历史,第一时间把这些事迹报道出去。我以他们的光荣为光荣,我也因他们的光荣而光荣。”
“我的世界很小,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台相机;我的世界也很大,从传播党的声音到走遍基层一线。”贾玉省坚定表示,他将继续做一名新时代军事新闻宣传的追梦人,努力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新闻作品。
逐浪而歌写忠诚
——记联勤保障部队某船运大队助理工程师赵大伟
■张 烨 吕 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尤昕南

赵大伟工作照。王立中摄
盛夏,温和的江风给人带来丝丝清凉。港口上,看到有序的区域规划和操作规程警示牌,联勤保障部队某船运大队领导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助理工程师、文职人员赵大伟的辛苦之作。
作为该船运大队维修小组发起人之一,赵大伟服务强军的经历,得从一次家庭会说起。
那天,得知军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赵大伟埋在心中建功军营的种子生根发芽,向家人道出报考文职人员的想法。起初他担心家人可能会反对,没想到大家都理解支持,那些早已准备好应对“为什么要放弃高薪工作”“出生不久的孩子怎么办”等问题的说辞,竟没了用武之地。
“咱们家与军营又要再续缘分了。”赵大伟的岳父是一名有着30余年军龄的老兵,他拿出自己的一摞证书和军功章,介绍荣誉背后的故事。听后,赵大伟建功军营的想法愈加坚定。得到家人支持,赵大伟全身心备考,最终如愿成为一名文职人员。
入职不久,他第一次参与执行任务就碰了壁。那次出航,船锚灯突然出现故障。接到命令,赵大伟和机电班全体战士进行抢修。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故障始终未排除。紧急时刻,船长带领大家集智攻关、共同作业,最终顺利解除特情。“和实验室不同,机舱没有精确的数据参数,不具备理想的运行环境,如果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许多故障是很难快速排除的。”船长语重心长地对赵大伟说,“部队是个大熔炉,进来是块铁,要想炼成一块钢,必须过好能力素质这一关。”那个时候,赵大伟脸上好像着了火。“我的选择是对的吗”“我有能力胜任岗位吗”……这些问题,一度让他陷入沉思。
“新工作还适应吗?”“我和孩子等你安全回来。”下船后,赵大伟看到了妻子关心的信息。想起自己对家人的豪言壮语,想起家人对自己的全力支持,赵大伟重拾信心,暗下决心要干出个样子。
任务结束后,赵大伟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能力不足的紧迫感愈加强烈,他开始四处拜师学艺,主动学习、刻苦钻研。那段时间,他白天钻进舱室研究,经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晚上加班加点梳理总结信息数据,最终编写的某手册成为官兵开展工作的“黄金指南”。
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愈加浓厚,在思想碰撞、心得交流中,一支汇集多专业人才的维修小组应运而生。“人在、船在、使命在”这句话对大家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在一次又一次劈波斩浪中锤炼出的团结默契的品格,是一茬茬官兵对党忠诚、勇担使命的精神体现。
一条条航迹,记录着战友们攻坚克难、向战而行的奋进历程;一次次随队出征,让赵大伟切身感受到保障打赢、服务强军的责任担当。
那年夏天,大队受领重要任务,要求24小时内制作完成一批配件器材,并前送至任务一线。“保证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赵大伟没有畏难情绪。他一方面上报机关协调运力做好前送准备,一方面召集技术骨干加班赶工。画图纸、开模具、制产品……那一夜,作业区灯火通明。在战友们共同努力下,任务圆满完成。
“我也有家,也有情,这几年亏欠家人太多。”谈及自己的家人,赵大伟眼眶有些湿润。因工作需要,赵大伟经常跟船出航执行任务,短则几天,长则数月。“为全家人做一顿饭”“进行一次家庭大扫除”“带孩子参加一次亲子活动”……赵大伟办公室抽屉里,一张张写满计划的备忘录,体现着他对家人的深情。
这几年,赵大伟肩上的担子很重,备忘录增增减减,总数却越来越多,有些计划至今没有实现。对此,他的家人都很理解。“他非常热爱这身‘孔雀蓝’,我要做他坚强的后盾,全力支持他热爱的事业。”妻子的话,坚定而有力。
执教为战助打赢
——记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教员张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于正兴 通讯员 李晓明 焦战北

张蓉工作照。潘绍奇摄
7月上旬,陆军某教学比武活动在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举行。“教学课堂锚定为战导向,授课内容紧贴官兵实际,声情并茂的讲述和丰富生动的案例既覆盖到每个人,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院镇江校区教员、文职人员张蓉结合官兵关注的热点和鲜活案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启发+情感交流”等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赢得一致好评。
三尺讲台不见硝烟,却有思想碰撞的“刀光剑影”。作为一名政治理论教员,张蓉始终把执教为战助打赢作为事业追求,脑中有部队、眼中有战场,努力推动课堂与战场同频共振、紧密衔接。
课堂跟着战位走,教育伴随任务行。一次毕业综合演练,张蓉随学员们奔赴某边防船艇部队。“思想走上战位,行动才能胜任战位。”任务间隙,张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沿途红色资源,在行进途中适时开展微课堂、微辅导、微讨论等。
“如何看待苦与乐?”任务途中,顺着军士王龙强提出的问题,张蓉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甲板微课”。“对待苦乐的态度,折射的是价值追求,体现的是胸怀心态,反映的是意志决心。”张蓉说,青年官兵只有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把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一种精神、境界、情操来培育践行,勇于吃苦、主动吃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才能百炼成钢,堪当大任。
虽然“甲板微课”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官兵们却收获满满,矢志奋斗强军的信念更加坚定。
船艇开到哪里,教育就延伸到哪里。在一次船舱破损特情处置演练中,为避免学员发生战斗应激反应,张蓉适时开展应激心理调适,充分激发大家的士气斗志。学员米玛次仁、赵潮福毫不犹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奋力抢修船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有一天,张蓉随船行进到某岛,见到在此驻守的毕业学员吴瑶,二人激动万分。“张教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您课上的‘金句分享’环节。”吴瑶回忆,当年张教员培育了两株相同的植物,一株水培、一株土培,在其他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两株植物长势却不尽相同。“把根须深深扎进泥土里,植物会更加枝繁叶茂;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基层的沃土里,主动到艰苦一线摸爬滚打、加钢淬火,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吴瑶深有感触地说,张蓉让他对“扎根基层”与“成长成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如今,吴瑶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边疆的忠诚誓言。
“张教员的每一堂课,都是我忘不掉的课、打仗用得上的课。”对张蓉来说,学员的称赞既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也是莫大的激励,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在她心中升腾。
扎实奋进的张蓉,始终记得刚入职时的经历。那时她以为自己学历学位高、专业知识精、职业资格全,胜任岗位、站稳讲台没问题,可初登讲台的第一堂课就出现了“水土不服”。在围绕军事基础课目讲授某专题时,她出现了词汇混淆的情况。有学员当即指出纠正,张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败而不馁,反思改进。张蓉认真查找问题不足,反复请教专家,并拿出改进措施。经过努力学习实践,她探索出的教学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能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理论实际的联系点、认同转化的感应点,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情境体验等方法,打造出一堂堂有焦点有看点、有燃点有泪点的“活课堂”,受到学员广泛好评。
征途在星辰大海,奋进的脚步永不停歇。近年来,张蓉先后参与编著教材5部,申报课题10余项。“既要做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奔跑者,更要做走在前列、挺立潮头的领跑者。”张蓉说,只有不断提升教战研战能力,才能在强军征程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