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兵需要“同滋味”
带兵需要“同滋味”
■华金良
《三略》有云:“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意思是说,身为军队将领,只有与部属同甘苦、共患难,才能战胜敌人。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则强调:“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当今时代,尽管战争形态、部队建设和官兵成分等已与古代有很大不同,但依然需要带兵人做到与部属“同滋味”、共甘苦。
带兵之要,贵在带心,而“同滋味”、共甘苦,是带心的基本要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古往今来,那些带兵治军享有盛誉者,大都能与部属同甘共苦、同咸同淡。从“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的吴起,到“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的李广,再到“与士同饥寒劳苦”的狄青……他们都因与士卒“同滋味”、共甘苦而赢得部属信任和拥戴,从而卓有建树、屡立功勋,成为一代名将。
“官兵情,战友爱,胜似亲兄弟。”作为中国共产党缔造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建军原则,决定了各级带兵人要自觉与部属“同滋味”、共甘苦,并形成了官兵一致、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无论是红军初创时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还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苹果让着吃、一壶水轮着喝……正是靠着上下同甘共苦、官兵同心同德,我军才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从而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时代在变,光荣传统不能丢,丢就丢了根;优良作风不能变,变就变了味。奋进新征程,各级带兵人要从永葆人民军队政治本色和强大凝聚力的高度,充分认识与部属“同滋味”的现实意义,用心用情把这一带兵之要、分内之责落实好。
增强“同滋味”的思想自觉。时下一些带兵人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同滋味”落实不经常、不严格、不到位。殊不知,“同滋味”看起来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其实质上坚持的是我军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的政治原则,体现的是上级对下级的真诚关心、无微不至的爱护,培育的是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上下同欲者胜。”朱德同志说过:“给战士站岗、盖被子,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包含着中国革命的成功。”彭德怀同志也说过:“一个酷爱士兵的指挥官,总能喝到祝捷的宴酒。”可以说,没有“同滋味”就没有共安危,没有共甘苦就谈不上共生死。习主席强调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如果上上下下都没有感情,怎么可能在需要时赴汤蹈火、同生共死?”各级带兵人必须提高思想和政治站位,深刻检视自己在落实与部属“同滋味”上的思想和行为偏差,增强改进的自觉性、紧迫感。
总结“同滋味”的经验做法。近年来,各级着眼培育官兵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结合任务实际作了大量探索。“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所在团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执行任务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在这种干部关爱士兵、官兵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感召下,当危险来临时,大家众志成城、誓死不退,官兵们前赴后继、生死相依的场景,令人无比动容。无数事实证明,千难万难,官兵患难与共就不难;千辛万苦,上下同甘共苦就不苦。各级带兵人要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和做法,结合单位实际加强研究和探索,形成可操作好落实并能够长期坚持的规范,确保“同滋味”扎实落实、富有成效。
强化“同滋味”的示范效应。“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落实好“同滋味”,关键在领导和机关模范带头、以上率下,发挥好示范导向作用,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做、一级做给一级看的生动局面。抗美援朝战场上,彭德怀同志常说:“我们都知道前线的同志苦,要设身处地,跟他们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他还立下规矩:国内运来的慰问品,一律发到基层官兵手中,志愿军总部机关一件不留。前进道路上,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习主席关于“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嘱托的政治意蕴,不论是下连当兵,还是下基层蹲点调研,都严格落实“五同”等制度规定,主动端端战士的碗、睡睡战士的床,同他们打成一片,做到心相印、情相通,察兵情、知兵心。要注重日常、抓好经常,让基层官兵从领导和机关时时处处“同滋味”中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爱,不断筑牢团结一致矢志强军的“情感基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