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文职讲师王倩:花开无声亦芬
花开无声亦芬芳
■杜善国
身材瘦小,眼睛有神,笑起来嘴角弯弯。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某系地理环境教研室文职讲师王倩在集训队员面前亮相时,大家很难将她同演兵场上的威武教员联系起来。
演训准备充分、甩着干练短发的王倩表现沉稳,在集训中赢得满堂彩,令集训队员刮目相看:“别看年纪轻轻,组训有模有样!”
课堂连着战场,教学关乎打赢。告别企业高管、走进壮美军营,骨子里自带一股“辣”劲的王倩,期待在奋斗中遇见最好的自己。一堂堂优质课、一张张获奖证书,圈画出她扎根教战研战一线拼搏奋斗的足迹。
一
从小到大,父母不断鼓励王倩:“不能满足于拿到‘A’,要追求‘A+’‘A++’。”进入地理环境教研室,永争第一的氛围让她勇敢地投身破茧成蝶般的磨砺之中,追求“不被定义的青春”。
王倩对到教研室的第一天记忆深刻。教授们组织了特别的欢迎仪式:早上5点半出发,晚上10点归来,漫山遍野跑了整整一天。一路上,教授们谈得最多的,是深厚人文地理知识催生的新思维、灵活变换的战略战术。那晚,她的心中有了冲刺的方向。
烈日下作业、风雨中行进,顶着星星勘察路线、听着惊雷布设点位、披着征尘收集数据……王倩凭借一双结满硬茧的“铁脚板”,越野、攀岩、涉水,穿山林、越峡谷、过河滩,年授课量达500学时,成为演训场内名气不小的“活地图”。为攻克专业瓶颈,她不辞辛苦奔赴一线部队调研,风尘仆仆前往科研院所求教。
皮肤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黑中带紫,但王倩自信的笑容中总是充满青春活力。带领学员练就“十八般武艺”的路上,多少次中暑晕厥、多少次跌倒摔伤,她自己也说不清。但她牢牢记住了散布在30个定点场区的标志点。
难字面前不摇头,艰险困苦视等闲。王倩的脚印深深地印在泥泞的路上,写满战天斗地的豪情。
二
“不吃实战实训的大苦,就拉不开能打胜仗的硬弓。”这是王倩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逐梦前行,与学员们一起把骨架练硬、把本领练强、把能力练足。
野外训练的艰辛和危险无处不在,蛇虫出没见怪不怪。王倩一次次带着学员攀爬、找点、建阵地,脚步踏响的节拍里有雷火、血色和剑影。盛夏的山林里密不透风,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云彩似乎受不住炙烤早已躲得无影无踪,脚下的山石见证了师生们一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有一天,一名学员坚持不住,随口向王倩抱怨:“王教员,我们这么拼死拼活地训练,脚磨破了,腿跑软了,脑袋累晕了,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学员们一齐看向王倩,四周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王倩拄着一根木棍在队前喘着粗气,被汗水浸透的发梢紧紧贴在脸颊上。看看那名学员,望望大家,她扯了一下湿透的迷彩服,面庞尽是笑意,眼里的光穿透每一名学员的心间:“看到大家吃这样的苦、受这样的累,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但要想把能力素质提上去,靠不了天,靠不了地,只有靠我们自己。”
从容里藏着果断,自信中透着坚定。王倩的话语里没有咄咄逼人,毫无责怪之意。那名学员嘴唇微微一动,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一天,学员们的训练热情被点燃,勇往直前的脚步不再有任何迟疑。
岭无数、山无数,学员翻越不完的,是王倩对特战认识的不断升级。师生们裹着一身迷彩服,穿着作战靴,选择难走的路,辨别不一样的“战场”和“敌情”。他们眼前看到的不再只有明处的山水林海,更多的是脑海中有了如何应对未来诸多挑战的思考。
三
演训场周围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阳光、雨露和养分,根部更加粗壮……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启发着王倩跳出一地一时搞教学。学员们迈开脚步,上坡过坎,爬山进洞,终于拿到满意的成绩单。像一颗颗种子撒向座座军营的毕业学员,不断从天南地北传来好消息。每次手握报喜电话,是王倩最兴奋的时刻。
2022年初,王倩被安排担任教学组长。摆在教学组面前的难题着实不少:技术类型多样、知识结构更新、装备设备性能迭代……要过“火焰山”,须有“芭蕉扇”。王倩决定:每人一个月至少读一本书,每季度组织一次课题交流……教学组不断加大理论研究,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奋力跟上时代、放眼未来。一间间办公室,就是一个个攻关的战场。在“科技+军事”的教学模式推动下,各类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久而久之,业务部门开始用“发着光的教学组”来描述这个勇于创先争优的群体。
击鼓催征,时不我待。王倩的人生字典里没有犹豫和怯懦,每天不是在案头,就是在山头,迸发出敢拼敢赢的青春力量。闪烁的光芒照耀着身边的人,牵引他们一起向更高的目标冲锋,把“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的青春荣光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