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之声》的延伸效应
■邓宏洲
在第73集团军某部学习室内,官兵正全神贯注地上安全教育课。“斗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必须提高保密意识。”看完最新一期《练兵之声》后,列兵李徽扬深有感触地说。
该部由官兵自编自导教育视频《练兵之声》的做法,源于3年前。时任指导员王良发现,教育课上,大家对于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好,但在观看教育视频时明显兴趣浓厚。这个细节引发了王良的思考:何不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共同制作安全教育视频?这样可以由官兵“唱主角”,让每一堂教育课都成为精彩一课。
制作播出两期《练兵之声》后,官兵反响良好,王良决定常态化推行。为让更多人参与,他们采取“一班一主题”轮流拍摄制作,由骨干带着全班战友围绕主题进行剧本构思。
在拍摄制作《练兵之声——“荣誉观”》的过程中,班长杨雷召还有个意外收获。新兵赵林峰自从下连以来,对他总带有一种距离感和畏惧感。杨雷召一直想找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次周末,杨雷召和战士们围坐在草坪上,热烈讨论着新一期《练兵之声》的剧本。
“我们应该加入一些训练场景,比如战术演练、体能考核,体现荣誉的来之不易。”杨雷召说。
赵林峰犹豫了一下,红着脸说:“还可以加入一些情感元素,比如战友们在训练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细节,这样可以升华主题。”
杨雷召点了点头,笑着说:“你这个建议很好!”
随着剧本的深入讨论,杨雷召发现,赵林峰虽然兵龄短,却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他多次肯定和采纳了赵林峰的建议。这给了赵林峰信心,在后面的剧本讨论中,他变得不再拘谨、大方发言。
从那之后,杨雷召也经常关心赵林峰的日常训练和生活。在一次训练中,赵林峰的膝盖不慎擦伤。杨雷召关切地询问伤情,并安慰他:“先休息一下,以后多练就能做好,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赵林峰坚定地点头说:“班长,我没事。我一定能做好。”
夜深人静,杨雷召查铺查哨后,坐在台灯下,翻开带兵笔记本,写道:“每个兵都有闪光点,带兵人要善于发现那些闪光点,把握每个人的特点,激发大家的训练热情。”
创作《练兵之声》的过程,为官兵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彼此增进了了解。大家训练场上干劲十足,生活中暖意融融,连队洋溢着亲人般的情谊和蓬勃的活力。今年,班长杨雷召还被上级评为“优秀带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