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单飞,耳机里面静悄悄
■本报记者 李 琳 通讯员 崔 航
新雪初霁,渤海湾畔,太阳还藏在地平线下,某军用机场上已响起阵阵轰鸣。
对于海军某部飞行学员王昕雨来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作为该部首批实行教学“团队制”的学员,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飞行训练后,终于迎来首次单飞。与往届学员不同,这是一次无技术指挥的单飞。
23岁的王昕雨兴奋又紧张,不停地对着镜子抻平飞行服的衣角。走向战机后,他一边进行飞行前的检查,一边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进座舱、深呼吸、开车、滑出,系列动作一气呵成,飞机如离弦之箭,昂首直冲云霄。
紧接着,其他战机接二连三地从跑道依次起飞……
这一次,飞机后舱静悄悄的,没有人晃杆做任何提示,王昕雨将只身一人完成首次单飞。
这一刻,头盔的耳机里静悄悄的,塔台指挥员不再“声控”指导,王昕雨要集中精力自己掌控飞机姿态。
几度云中盘旋后,飞机对准跑道,压杆蹬舵,调整坡度,保持姿态,沿着下滑曲线降落。
“嘭”——往日听来有些沉重的轮胎落地声,今天听着格外轻盈。
最终,飞机平稳着陆。王昕雨圆满完成某课目单飞训练,考核组给出一个好成绩。
“既希望耳机中有口令指挥,又害怕耳机中有口令指挥。”首次单飞就面临无技术指挥的局面,王昕雨坦言心情复杂。
如果学员在单飞过程中偏差过大影响飞行安全,塔台指挥员不得不通过耳机进行技术指挥后,学员和教员都会被倒查教学、组训存在的问题。
“这是飞行学员‘单飞’标准的一个新突破。”该部领导介绍,飞行学员在没有任何技术指挥下完成单飞,降低对后舱教官和塔台指挥员的依赖,考验的不仅是学员独自驾驶战机的能力,更是对学员心理和身体的极大挑战。
单飞标准的突破,源自飞行学员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变化。该部探索创新由教官、学员、机关人员和保障骨干组成的“团队制”教学新模式,全面分析学员的技术特点、飞行进度和安全习惯,有效破解骨干教官分布不均、年轻教官经验不足等现实矛盾问题。
团队把关,集体会诊,飞行人才的培养质效大幅提升,一批“初生牛犊”锤炼出“不怕虎”的底气。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